南極海洋,亦稱為南冰洋,是全球海洋中位於最南端的水域,其界限通常被認定為南緯60度以南,圍繞著南極洲。儘管其面積達到21960000平方公里,這片海洋卻是五個主要海洋中面積第二小的,僅次於南極海,然而卻比北冰洋大。
這片海洋不僅僅是地理上的一個標誌,還是全球氣候變化和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
在2019年2月,「五深探險隊」對南極海洋進行了調查,並確認了這片水域的最大深度,即在南緯60°28'46",西經25°32'32"的「法克多深海」,深度達7434米。這一深度由探險隊負責人維克多·維斯可沃首次進行探索時所發現,並提出命名為「法克多深海」,以此紀念其乘坐的深潛器DSV Limiting Factor。
南極海洋的形成與該地區獨特的海洋環流密不可分。這些環流對全球的熱鹽循環(thermohaline circulation)有重要影響,但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這樣的影響也在變化。尤其是海洋的分層現象變得愈加明顯,可能導致海洋循環的減緩,甚至可能達到一個臨界點,最終導致海洋系統的崩潰,這一過程將對全球氣候及海洋生態系統產生深遠的影響。
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改變了南極海洋的生態系統,其結果可能會在幾個世紀之內逐漸顯現。
在早期,地理學家對於南極海洋的界限仍存有爭議,特別是是否應將其視為與南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的界限相接的獨立水域。國際水文組織(IHO)最終承認南極海洋的重要性,並在2000年重新確定了其範圍,即位於海洋循環北限以南的水域。但這一定義在當時並未被正式採納。
在澳大利亞,當地的測繪機構將南極海洋的範圍界定為從南極洲至澳洲和新西蘭的南海岸之間的整片水域,並選擇將60°S作為其他地方的界線。這一點不僅體現了南極海洋的地理實際,還反映了不同國家對其界限的不同觀點。
這片海洋的名稱演變過程反映了人類對地理探索的理解和對南極的認識。
對於探索南極的渴望可以追溯到地理學的早期。從蓋比代(Vasco Núñez de Balboa)發現太平洋開始,南極力量的探索便成為航海家們的興趣所在。直到18世紀,詹姆斯·庫克的航行首次跨越南極圈,證實了南極無法被人類殖民,揭開了南極海洋的神秘面紗。
探索歷程中的許多海洋探險家都曾試圖發現南方的土地,其中不乏對不存在的南方大陸的傳聞。隨著科學的進步和航海技術的提升,人類對南極海洋的理解不斷深入。如今,該地區的海洋生物及其生態環境成為生態學家及環境科學家觀察的重點議題。
探索南極海洋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隨著氣候變遷的影響,將再次挑戰我們的認知。
隨著科技的進步,南極海洋的研究逐漸增多,然而這片水域仍面臨著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挑戰。這些研究不僅幫助我們理解這一特殊生態系統的運作,還將為未來的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帶來重要的啟示。南極海洋的哀愁與希望並存,這片水域是否能夠承受住人類活動的重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