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因研究的領域中,微觀結構變異(Structural Variation, SV)是影響基因組穩定性和功能的重要因素。雖然這些結構變異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視為「微小」,但其對人類基因組和疾病的潛在影響卻不可小覷。結構變異的範疇不僅涵蓋了如基因缺失、重複、拷貝數變異(CNV)、插入、反轉及易位等不同形式,還與一系列遺傳病有著密切關聯。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些看似微小的變異其實可以顯著影響我們的健康與遺傳風險。
約13%的人類基因組被認定為在正常人群中結構上變異,且有不少於240個基因在不同人群中以同型缺失的形式存在,這意味著這些基因在人體中並非必需。
微觀結構變異可以分為顯微型變異和亞顯微型變異。顯微型變異是指可以通過光學顯微鏡檢測到的結構變異,包括非整倍體、標記染色體及大範圍重排等。雖然這些變異的出現頻率在一般人群中看似不高,每375次活產中約有一次,但研究顯示,實際的發生率可能被低估,因為衝擊性的結構變異並不容易識別。
相較之下,亞顯微型結構變異更為隱蔽且難以檢測。探索這些微小變異的研究始於2004年,隨著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的進步,至2015年時,科學家們已經能夠檢測到小至100鹼基對的結構變異。這些變異通常包括缺失、重複及插入,且其突變率比顯微型變異高得多,可能會在基因組的某一特定範圍內引起進一步的單核苷酸變異或插入缺失。
研究表明,自發性結構變異(de novo)幾乎是自閉症中四倍更頻繁地破壞基因,這也許能解釋其對某些遺傳病的影響。
拷貝數變異(CNV)是結構變異的一個重要類別,涉及基因組中的插入、缺失和重複。最新的研究發現,約28%的疑似區域在無遺傳疾病的個體中實際上存在CNV,而這些變異不僅影響拷貝的數量,同時還涉及到許多非編碼區域。由於拷貝數變異往往由不平衡重組所引起,因此相似的序列如LINE和SINE可能是造成CNV的常見機制。
有幾種已知的反轉與人類疾病有關。舉例而言,因子VIII基因的400kb反轉常是血友病A的主要原因,而小型反轉則同樣會導致亨特症。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每個人可能擁有多達56個假設中的反轉,這使得非疾病相關的反轉數量遠比預想的多。此外,這項研究還指出,反轉的斷點通常與片段重複現象息息相關,顯示在歐洲人群中具有選擇優勢的某些反轉可能正日益普遍。
雖然有些遺傳疾病疑似是由結構變異所引起,但這種關係並不明確。一些研究表明,特定的結構變異會在不同個體中導致不同的表型結果,也就是說,將這些變異簡單地劃分為「正常」或「疾病」兩類並不切實際。實際上,某些變異可能受到正向選擇影響。具體來說,自發性CNV在自閉症中對基因的破壞頻率是對照組的四倍,這使得結構變異在研究人類遺傳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這些從結構變異中衍生的遺傳標記能用來推測不同地區人群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揭示人類未來的演化趨勢。
隨著新技術的發展,人類基因結構變異的檢測已達到高解析度。目前的檢測方法可分為特定針對結構範圍的測試及全基因組掃描兩類。全基因組掃描常用的技術包括陣列比較基因組雜交技術,通過對特定基因組與參考基因組的DNA片段進行雜交檢測拷貝數的差異,能有效識別出CNV。此外,隨著次世代測序技術的發展,多種檢測結構變異的方法也隨之出現,這對於揭示結構變異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極為關鍵。
微觀結構變異雖然數量龐大、分布廣泛,但其對我們遺傳特徵及健康狀況的影響依然是一個巨大且未完全破解的 puzzle。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如何理解這些微小變異對人類基因組及其後代的深遠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