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模式,或被稱為終止需求、平等模型及新廢除主義,自1999年在瑞典開始實施以來,便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廣泛爭議。這一模式的核心理念是透過將購買性服務的客戶及相關的商業行為定為犯罪,以此打擊性交易及其伴隨的剝削問題。支持者認為,這一模式能夠減少性工作者的暴力與剝削,而反對者則質疑這種方法是否真的能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可能使性工作者處於更為危險與困難的境地。
「性工作不是犯罪,而需要的是對性工作者的尊重與支持。」
該模型起源於瑞典依據於一種極端女權主義的立場,認為所有性工作都是剝削性的,任何人都不能自願同意接受性剝削。此模型的主要目的在於透過懲罰購買性服務的行為來消除性產業及其引發的痛苦,同時為受害者提供資源支持。1999年瑞典實施該模型後,挪威於2009年隨後跟進。此外,目前已經有八個國家及美國的一個州在部分或全部採納了這一模式。
2008年,瑞典政府成立了特別委員會以評估自1999年法律實施以來對性產業的影響。報告指出,街頭性工作人員數量減少了一半,然而對於全國性行業的總體影響,報告也提出了需要謹慎對待的警告
「街頭性工作人員數量減少了一半,但並不意味著整體性交易的消失。」
挪威的性購買法是在瑞典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推動的,目的是減少性行業中的人類買賣。雖然有報告指出,法律實施後的五年內,性交易市場有下降趨勢,但仍然存在學術界對這些數據可靠性提出的質疑。
雖然冰島自2009年以來禁止購買性服務,但實施後的現狀顯示,性交易依然十分活躍,且與有組織犯罪及人口販賣有關。許多女性性工作者來自經濟困難的國家,面臨著種種風險。
愛爾蘭的性犯罪法於2017年實施後,針對性工作者的暴力犯罪幾乎翻倍。而北愛爾蘭對於購買性服務的禁令,在學者和活動家之間引發了諸多爭論,質疑此禁令是否真正能起到減少剝削的效果。
2014年,加拿大通過的社區及受害者保護法案,標誌著該國對北歐模式的接受。然而,研究表明該法律可能會使性工作者獲得健康服務的渠道變得更加困難,並可能未能實現預期的效果。
北歐模式引起的爭議在社會各界中不斷升溫。支持者包括一些女權主義者和反對人口販賣的非政府組織,而反對者則指出,這一模式可能使性工作者面臨更大的風險。根據數據顯示,愛爾蘭在實施該模式後,對性工作者的暴力事件激增,許多研究認為,性工作者的權益應該透過完全的去刑法化來保障。
「實施北歐模式的國家中,許多性工作者表示他們在遭受暴力或進行自我保護時,感到無法向警方報案。」
此外,根據2019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法國的性工作者因此面臨著更高的暴力風險。同年,261名性工作者因該法律而向歐洲人權法院提出訴訟,指控他們的基本人權受到侵害。
總體而言,北歐模式在實施的效果及其對性工作者的實際影響上一直存在著爭議。有些人認為這是減少性剝削的有效手段,而另一些人則強調了其對性工作者造成的潛在傷害。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是否有可能找到既能減少剝削又能保障性工作者權益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