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幾年,越來越多國家開始採納瑞典的“禁買性服務”法律,這一模式旨在藉由禁止購買性服務來打擊性交易與人類販賣。這一法律於1999年首次在瑞典實施,並以其“終止需求”的理念逐漸擴展至諸多其他國家。對性工作者而言,這一法律的影響仍然充滿爭議。
瑞典的這一模式以打擊性需求為目標,致力於消除性產業,並認為所有性工作都是性奴役。
根據資料,自瑞典在1999年施行以來,挪威、冰島及加拿大等國也相繼在2009年、2014年等時期實行相似法律。在這些國家中,法律的實施效果各自不同,對社會及性工作者的影響也相應有所差異。
瑞典施行的“禁買性服務”法律,受到許多激進女性主義者的支持,這些人認為性交易本質上不可避免地引發剝削。而這一模型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刑罰購買性服務來削弱性產業的根基。隨著法案的推行,據報導,瑞典的街頭賣淫案件在2008年減少了近一半。
據調查,在2008年,70%的瑞典民眾支持該法律,顯示出廣泛的社會共識。
然而,其他國家的法律實施後卻未必能夠如預期般地減少性交易。在挪威及冰島等國,即使法律明定禁止購買性服務,實際情況仍顯示性交易市場存在顯著規模。2017年發表的報告指出,冰島的性交易相對於購買性服務的禁止法律並未受到明顯影響,且該國性工作者大多為外籍人士,與有組織犯罪及人類販賣有關。
儘管該法律的支持者認為它有效減少了性交易與人類販賣的現象,反對者則持相反觀點。許多性工作者權益組織認為,瑞典模式導致了性工作者面對更高的暴力風險及社會污名化,且抵達幫助的機會減少。根據一些調查,瑞典的性工作者在法律實施後反映出警察監控與客戶暴力案件有所增加。
數據顯示,愛爾蘭在2017年推出的禁買性服務法案後,針對性工作者的暴力犯罪幾乎翻倍。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實施瑞典的“禁買性服務”法律,利與弊的討論仍在持續。法律的設計是否真正實現了保護性工作者的初衷,或僅僅是將性交易推向更隱蔽的黑暗面?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