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是指有毒物質進入身體後所產生的有害影響。毒物是指任何會對生物體造成傷害或致死的化學物質。中毒可以通過吞嚥、吸入、注射或通過皮膚吸收等方式發生。毒理學是研究中毒相關症狀、機制、診斷和治療的學科。
當生物體接觸到毒物時,隨之而來的症狀與接觸的程度密切相關。
急性中毒是指生物體在短時間內一次或多次受到毒物有害的暴露,症狀在接觸後14天內顯現。
慢性中毒則是指生物體在長時間內反覆接觸毒物,症狀逐漸出現或存在延遲性發展。慢性中毒最常發生於那些生物累積或生物放大過程中的毒物,例如汞、鉛等。
根據2020年美國毒物中心的NPDS報告,76.9%的毒物接觸事件都是意外的,剩下的比例則是故意或出乎意料的情況。許多這些意外事件源於錯誤地服用不正確的藥物,或是錯誤地重複劑量。
神經氣體是工業或戰爭中使用的合成物質,專門設計用於對生物體造成傷害。它們可能在幾秒鐘內使人癱瘓或停止器官功能,迅速導致死亡。
大多數生物殺滅劑,包括農藥,都是以毒藥的形式針對特定生物設計的。雖然在非目標生物上也可能會發生急性或不易察覺的慢性中毒,但農藥等有毒物質也會對施用者造成傷害。
許多被視為毒物的物質僅通過毒化間接產生毒性。例如“木醇”或甲醇,並不具毒性,但在肝臟中轉化為有毒的甲醛和乙酸。
根據全球化學品統一分類和標籤制度(GHS),各國的安全導向政府機構已經建立了在標示有毒物質時使用圖示的做法。標示為有毒的危險物質的符號通常包括一顆骷髏和交叉的骨頭。
對於可能接觸到毒物的人,強烈建議尋求醫療幫助,尤其是從附近的毒物控制中心。建議在向醫療人員提供信息時,包括中毒物質、患者的年齡、體重及其正在服用的其他藥物以及病症症狀。
在了解了中毒的各種方式和原因後,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警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減少這些無心中毒的風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