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世界,毒藥和農藥的使用愈加頻繁,它們所帶來的危害不僅僅限於目標物種,甚至可能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包括人類的健康。特別是農藥,其設計目的是為了對付害蟲,但卻可能因其毒性影響非目標生物,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
毒藥是指任何能在攝入後對生命體產生傷害或致死效果的化學物質。
當生物體接觸到毒藥時,隨著接觸程度的不同,所產生的症狀也會有所不同。這些接觸可以分為急性接觸和慢性接觸兩種情況。
急性毒性指的是生物體在短時間內多次接觸毒藥,且在接觸後14天內出現症狀。如誤食或過量服用某種藥物,常常導致急性中毒的現象。
慢性毒性則是指生物體在長時間內多次接觸毒藥,症狀可能逐漸顯現或在較長的潛伏期後出現。這類毒性的典型例子包括金汞、鉛等重金屬的累積中毒。
根據2020年美國毒物中心的報告,76.9%的毒物接觸事件是意外的,這些事件主要發生在錯誤服用藥物或重複服用劑量的情況下。
神經毒氣等合成物質被用於工業或軍事用途,其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迅速造成生物體的傷害或死亡。吸入或攝入氰化物則被應用於毒氣室的處決中。
大多數生物製劑,包括農藥,都是為了針對特定生物而設計的毒藥。儘管這些農藥的毒性主要針對植物,但它們也可能對非目標生物和人類造成影響。
例如,除草劑2,4-D模擬植物荷爾蒙的作用,對植物具有致命的毒性,但本身並不視為毒藥,而是被分類為有害物質。
許多被視為毒藥的物質,其毒性實際上是通過毒化途徑間接表現出來的。例如,木醇本身無毒,但進入肝臟後會轉化為有毒的甲醛與蟻酸。
各國安全機構推行GHS規範,要求對危險物質進行標示,使用帶有骷髏頭圖案的危險標誌以警示人們其可能的毒性。這些標籤上還會附有應對該物質的處理指導以及急救建議。
如懷疑某人接觸或攝入毒藥,建議立即尋求醫療幫助。提供醫療人員的相關信息,例如患者年齡、體重、服用的其他藥物及症狀,將能幫助他們更快作出合適的治療。
根據中毒的類型,一些急救措施可能會起到幫助作用,例如活性炭的使用,催吐以及中和或稀釋毒藥等。
隨著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日益加深,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考農藥的使用以及其對我們自身和周圍生態環境的實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