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細胞機制中,核定位信號(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簡稱 NLS)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種信號是由一系列氨基酸序列組成,主要負責標記蛋白質以便將其運輸入細胞核。通常,NLS 通常由一個或多個短序列組成,這些序列上暴露出帶有正電荷的賴氨酸或精氨酸。雖然不同的核定位蛋白可能擁有相同的 NLS,但它們的功能和結構卻各不相同。
這些神秘的序列對於細胞內部的運輸機制至關重要,因為它們使蛋白質得以進入核內,進行其功能。
NLS 可以分為典型和非典型兩大類型,其中典型類型又可細分為單片 NLS 和雙片 NLS。
單片 NLS 僅包含一組正電荷氨基酸,變化相對單一。而雙片 NLS 則包含兩組基本氨基酸序列,中間插入一段相對較短的間隔序列。首個被發現的 NLS 是子病毒 SV40 大 T 抗原中的序列 PKKKRKV,這是一個典型的單片 NLS。
核蛋白質進口進程經過了長期的研究,最早的實驗結果來自約翰·古爾登的研究,他展示了從細胞質微注入到蛙類卵母細胞後,純化的核蛋白質會在核內積累的現象。
在非典型類型的 NLS 中,我們看到許多獨特的例子,例如 hnRNP A1 的酸性 M9 域和酵母轉錄抑制因子 Matα2 中的序列 KIPIK。這些 NLS 通常不會依賴於 importin α 類似的蛋白,而是直接與特定的 recepto 結合,這使得它們在細胞運輸中能夠獨樹一幟。
核膜的存在對於真核細胞的特徵至關重要,因為它將 DNA 免受細胞質內部活動的干擾。最初的 NLS 研究是由古爾登的發現引發的,爾後的研究逐步揭示了核蛋白進口的不同機制。最早的知識局限於認為核蛋白質通過核孔進入核內是自由的,這一結論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
伊夫·丁沃爾和瑪格麗特·拉斯基到 1982 年時利用核質蛋白質,證明了存在一個核進口的專門信號,而這直接催生了後續對 NLS 的研究。
蛋白質進入細胞核的過程涉及到核膜內層和外層之間的協同工作。這兩層膜在多個位置連接,形成通道,使得細胞質和核質間的物質轉運成為可能。蛋白質在經過核孔複合體(NPC)時,會與 importin 結合,這一過程是進口過程的關鍵。
Ran-GTP 會隨後結合到 importin-蛋白質複合體中,這促使 importin 解除對蛋白質的親和力,釋放出蛋白質進入核內;而 Ran-GTP/importin 複合體則會返回細胞核外,進一步維持這一過程的循環。
這些核定位信號在細胞活動及其功能中所扮演的角色促使我們思考,或許未來在基因治療或小分子藥物的設計上,NLS的應用將會帶來何種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