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尚尼亞與烏干達之間的戰爭(1978年10月至1979年6月)是歷史上的一個關鍵事件,因為它不僅導致烏干達獨裁者伊迪·阿敏的推翻,還影響了整個東非地區的政治格局。此戰爭發生在兩國關係日益惡化之際,尤其在阿敏於1971年發動政變推翻與坦尚尼亞總統朱利葉斯·尼雷爾關係密切的米爾頓·奧博特後,兩國的互信幾乎消失。隨著阿敏的政權因為內部動蕩、經濟問題以及軍隊的不滿而日漸衰弱,坦尚尼亞軍隊的反擊計劃最終成為改變局勢的關鍵。
在關鍵時刻,坦尚尼亞人民自衛隊(TPDF)被動員,準備重奪失地,以此壯士斷腕的決心對抗阿敏的侵略。
1971年,阿敏通過軍事政變奪取烏干達政權,隨之而來的是與鄰國坦尚尼亞的關係惡化。烏干達新總統阿敏推行極端專制政策,大規模清洗內部敵人,導致大批烏干達民眾逃往坦尚尼亞。坦尚尼亞在尼雷爾的領導下拒絕承認阿敏政權,並接納了奧博特及其他反對派。阿敏則以武力報復,開始轟炸坦尚尼亞邊界城鎮,造成了兩國之間持續的緊張局勢。
「阿敏對於尼雷爾的怒火與日俱增,他認為坦尚尼亞是其政權存在的主要威脅。」
1978年10月,烏干達軍隊首次越過邊界進攻坦尚尼亞,這一行動迅速演變成為全面入侵。尽管战争的真实爆发原因尚无定论,但各方对事件的不同看法表明了冲突的复杂性。阿敏由于内部压力和对权力的控制感到不安,以至于选择了冒险对坦尚尼亚的入侵。坦尚尼亚领导层最初并未预料到这种局势的发展,这种突发的攻击使得坦尚尼亚的军事准备不足,处于被动地位。
「坦尚尼亞未提前做好足夠的準備,令他們在初期遭到了一定損失。」
隨著烏干達的侵略行動加劇,尼雷爾於1978年11月2日正式宣戰。他的戰略不僅包括動員坦尚尼亞人民自衛隊,還與望著奧博特和其他流亡反對派組織合作以削弱阿敏政權。尼雷爾相信要讓反對派有足夠的時間去組織自己的政府,以取代阿敏。在他推動下,烏干達國民解放陣線(UNLF)在摩希成立,這一行動奠定了反抗軍的基礎。
「我們有理由,我們有資源,我們有意志去抗擊他(阿敏)。」
在1979年4月,坦尚尼亞與反對派聯合軍隊對烏干達的首都坎帕拉發動攻擊,快速推進並奪回城市。阿敏在城市失守後逃亡,這標誌著坦尚尼亞在這場戰爭中的勝利。隨著戰爭結束,坦尚尼亞軍隊在烏干達的佔領工作開始,儘管遭遇了一些抵抗。
戰爭對坦尚尼亞和烏干達的經濟造成了摧毀性影響,尤其是坦尚尼亞的稅收基網受到非常嚴重的衝擊。此外,烏干達的新政府在維持秩序方面面臨了挑戰,持續的政治暴力導致了1980年的烏干達叢林戰爭。兩國的歷史證明,外在的戰爭和內部的動蕩可以交錯影響,最終複雜的局勢會對國家的未來進程產生不可預測的影響。
在這場歷史性的戰爭中,尼雷爾展現了如何在逆境中組織反擊,並以他強烈的意志影響了局勢的發展。在動盪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國家與人民的安全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