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0月,烏干達和坦尚尼亞之間爆發了持續到1979年6月的戰爭,這場戰爭被稱為烏干達與坦尚尼亞戰爭或卡蓋拉戰爭。這場衝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71年,當時軍事政變導致伊迪·阿敏推翻了與坦尚尼亞總統朱利烏斯·尼雷爾關係密切的米爾頓·奧博特,二國的外交關係隨之惡化。隨著阿敏的獨裁統治強化,烏干達國內局勢逐漸不穩,最終導致了這場悲劇性的戰爭。
阿敏的政權因暴力清洗、經濟困難及軍隊內部的不滿而受到動搖。
坦尚尼亞的尼雷爾總統反對阿敏的專制統治,並支持在外流亡的烏干達反對派。1972年,尼雷爾提供庇護給奧博特和其他反對派,並組織了一小支反抗軍隊。阿敏對坦尚尼亞的支持表示強烈不滿,並發動空襲以報復。儘管雙方在1972年達成了《摩加迪休協議》,以防止進一步衝突,但雙方關係依然緊張。
至1978年,烏干達軍隊的內部矛盾加劇,阿敏的統治遭遇嚴重挑戰。
1978年10月,烏干達軍隊發動了對坦尚尼亞的進攻,這被視為阿敏試圖轉移國內不穩的注意力。最先的衝突發生在烏干達和坦尚尼亞邊界的卡蓋拉曙光地區,隨後凶狠的軍事行動迅速擴展。隨著對互相的指責和宣傳,雙方局勢日益惡化,導致坦尚尼亞在11月2日向阿敏宣戰,並動員其人民防衛軍,開始反攻。
在坦尚尼亞總統尼雷爾的指揮下,坦尚尼亞人民防衛軍(TPDF)展開了進攻,而阿敏的盟友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則向烏干達派遣部隊以增援。然而,經過短暫的抵抗,烏干達軍隊在同年3月於盧卡亞展開的一場戰役中遭到重創,這場戰役使阿敏的軍隊加速崩潰。
「我們有理由,我們有資源,也有意志對抗阿敏。」
1979年4月,坦尚尼亞和烏干達反對派的聯合部隊成功攻陷烏干達首都坎帕拉,阿敏因此逃亡,從而結束了他的統治。但是戰後的局勢並沒有迅速穩定下來。烏干達國家解放陣線(UNLF)建立政府,但由於影響力分散而面臨重重挑戰,政治暴力四起,國內犯罪率飆升。
坦尚尼亞雖然成功推翻了阿敏,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經濟代價。
不僅坦尚尼亞的經濟受到重創,烏干達也因為內亂而衝突不斷,這最終導致了1980年烏干達叢林戰爭的爆發。一場本可避免的戰爭,最終卻引發了更長期的動蕩與苦難。未來的烏干達究竟將如何擺脫過去的陰影重建和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