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電子學的世界中,磁隧道接面(MTJ)是一項革命性的技術, 將傳統的資訊儲存與量子物理學聯繫在一起。這種裝置可以透過量子隧道效應 來改變電阻,並在數位技術中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資料儲存和處理領域。
磁隧道電阻(TMR)是發生在磁隧道接面中的一種磁阻效應。 將兩個鐵磁體用薄絕緣體隔開後,如果絕緣層薄到幾納米,電子就可以在 兩個鐵磁體之間隧道遷移。
傳統物理學認為這一過程是被禁止的,因此TMR是一種純粹的量子力學現象。 這使得磁隧道接面成為自旋電子學(spintronics)研究的核心。
磁隧道接面的製造通常依賴於薄膜技術。在工業規模上,薄膜的沉積主要通過磁控濺射技術進行;而在實驗室規模上,常用的技術包括分子束外延、脈衝激光沉積以及電子束物理蒸發。
磁隧道接面的製備方法包括光刻技術,能夠精確控制薄膜的幾何形狀和特性。
磁隧道接面的兩個鐵磁體的磁化方向可以通過外部磁場個別調整。當兩個鐵磁體的磁化方向平行時,電子通過絕緣層隧道的幾率會大於當它們處於反平行狀態時,這使得該接面可以在低電阻和高電阻之間進行切換。
磁隧道電阻的效應最早在1975年被發現,但直到1990年代初,相關研究才逐漸引起注意。1991年,宮崎在室溫下觀察到了2.7%的變化,隨後的研究逐漸展示了更高的TMR值。
2001年,Butler和Mathon提出理論預測使用鐵作為鐵磁體以及釔作為絕緣體時,TMR可以達到千百分比。
2004年,研究者們成功製備出了200% TMR的磁隧道接面,並且在98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基於鎂氧化物的接面進一步推動了TMR的提升。
磁隧道接面技術的應用非常廣泛,現代硬碟驅動器的讀取頭便是基於這種技術。磁隧道電阻不僅是新型非揮發性記憶體(MRAM)的基礎,還廣泛應用於位置和電流感知器,取代了許多場合中的霍爾傳感器。
MRAM技術的發展正在推動電子產品的性能邊界,並引領全新的資料儲存方式。
隨著技術的演進,第二代MRAM正在探索熱輔助切換和自旋轉矩的方法,這不僅為資料存儲帶來新突破,也為下一代智能設備鋪平了道路。
TMR效應的關鍵在於鐵磁電極的自旋極化,當兩個電極的自旋極化相互影響時,就會導致相應的電阻變化。當兩個鐵磁體的自旋極化等於1時,TMR會達到無限大,此時可以看作是一個開關。
特定材料的電子結構使得隧道接面具有了更高的自旋極化,這些材料被稱為鐵磁半金屬。
對於用來製作接面的薄膜材料,通常要求其在整體結構上有序,這樣才能最大化隧道效應的效率。具體來講,鎂氧化物的使用顯著提升了接面的TMR。
隨著電子技術的日新月異,磁隧道接面的研究依然在快速發展中。在高效能資料儲存和自旋電子裝置的需求推動下,未來的進展將可能引發整個行業的變革。
隨著科學家和工程師不斷探索新的材料與技術,磁隧道接面還會帶來哪些嶄新的應用和驚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