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的生物技術領域,細胞外蛋白合成(CFPS)正快速崛起,成為科學家研究和應用的重要工具。這種不依賴活細胞的蛋白合成方式,使用生物機械在無細胞的系統中生產蛋白質,為許多生物科技應用開啟了新的大門。
細胞外蛋白合成,即在體外合成蛋白質,基於一個關鍵的原則:無需活細胞的生物環境。透過細胞裂解與離心,提取得到所需的細胞機制,如核糖體和轉運RNA等,便可在體外進行有效的蛋白質合成。這項技術不僅加快了蛋白質的生產時間,還為蛋白折疊和修飾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
CFPS提供了一個不受細胞壁束縛的開放系統,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直接操控翻譯環境。
相比於傳統的細胞內合成,CFPS具有諸多優勢。首先,從提取細胞裂解物到完成合成,CFPS通常只需1至2天的時間,而細胞內蛋白質表達的過程卻可能長達1至2週。這種快速性使得科學家能高效地進行實驗和研究。
其次,CFPS的開放性允許研究人員靈活改變反應的化學環境,如pH值、溫度等,並隨時進行樣品取樣與測試。這在細胞內系統中往往無法實現,因為一旦將DNA引入活細胞,便無法在過程中進行直接的干預和改變。
由於不需要維持細胞的存活,CFPS特別適合生產那些對細胞有毒的蛋白質。
在CFPS的眾多應用中,最引人注目的之一是將非自然氨基酸引入蛋白質結構中。開放的反應環境使得插入修改過的轉運RNA和非自然氨基酸變得非常方便。此外,CFPS對於合成病毒樣顆粒、納米機械及核酸電路等合成生物學的應用展現了無限的潛力。
儘管CFPS的優勢明顯,但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細胞提取物中內源性核酸酶對DNA的降解。這對於線性表達模板(LETs)特別具有挑戰性。不同於圓形質體所具的天然保護,LETs容易受到核酸酶的降解,因此當前的研究正在專注於優化LET的產量,以提高CFPS的整體效果。
技巧性的蛋白質保護,如使用噬菌體lambda gam蛋白,已經顯示出能顯著提高LETs的CFPS產量。
目前廣泛使用的細胞提取物來自於大腸桿菌、兔紅血球、小麥胚芽等,且它們各自具備不同的優缺點。例如,大腸桿菌提取物(ECE)是最受歡迎的選擇,它不僅便宜且能快速生產大量樣品,還能提供高蛋白產量。雖然效率高,但對於後修飾的限制仍需考慮,尤其是在進行糖基化修飾等過程中。
細胞外蛋白合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多年前,當時的研究開創了許多新的生物技術途徑。例如,1961年馬歇爾·尼倫伯格和海因里希·馬泰的實驗就是利用細胞外系統首度揭示了密碼子的運作模式,為生物學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隨著技術的進步,CFPS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愈發廣泛,無疑是未來生物技術的一個關鍵發展方向。隨著我們對CFPS的了解深入,想像力能否突破傳統的界限,攜手推動生物技術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