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無細胞蛋白合成(CFPS)逐漸成為生物研究及製藥領域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技術。這項技術使得研究者能夠在不依賴活細胞的情況下,利用細胞內的生物機制來合成所需的蛋白質。
無細胞蛋白合成的運作原理是利用細胞提取物,結合能量來源、氨基酸、輔因子如鎂,以及含有欲表達基因的DNA。通過裂解細胞並去除細胞壁等雜質,所獲得的細胞提取物,含有合成蛋白所需的各種生物機械。與傳統的細胞內合成相比,無細胞系統能夠更靈活地控制合成環境,這使得對於某些應用來說,無細胞蛋白合成更具優勢。
無細胞蛋白合成的環境不受細胞壁或細胞穩態的限制。
相較於傳統的體內合成,無細胞蛋白合成有許多明顯的優勢,最顯著的是其快速性。以CFPS進行反應的準備工作一般僅需1至2天,而透過活細胞進行蛋白表達則可能需要1至2星期的時間。此外,CFPS的開放性特質還能讓研究者直接操控化學環境,方便進行取樣和反應監控。
此外,CFPS還能夠有效地合成毒性蛋白,這在使用活細胞的情況下會造成障礙。因此,無細胞系統成為許多應用的理想選擇,例如:
儘管CFPS擁有多項優勢,但仍存在一些挑戰。特別是在DNA的降解上,細胞提取物中的內源性核酸酶對於線性表達模板(LET)特別具有破壞性。研究者發現,雖然環狀DNA(如質粒)不受末端核酸酶的影響,但LET因其結構特點易受到這些酶的攻擊。因此,許多研究目前集中在提高LET的產量,以贏得與質粒相媲美的表現結果。
研究者使用細菌噬菌體λ gam蛋白來保護LET,從而顯著提高CFPS的產量。
當前使用的無細胞提取物主要來自大腸桿菌(E. coli)、兔赤血球、小麥胚芽、昆蟲細胞及酵母等,它們均可商業化獲得。E. coli提取物因其低廉的成本和高效的產量,成為最受歡迎的選擇。然而,若對蛋白質進行多種後修飾,則需要選擇相應的真核系統,以獲得更好的性能。
在選擇提取物時,必須根據期望的後修飾類型、產量及成本進行考量。
無細胞蛋白合成的歷史超過60年,自1961年Marshall Nirenberg和Heinrich J. Matthaei首次在國立衛生研究院進行的實驗中,他們利用無細胞系統翻譯了一串聚尿嘧啶RNA序列,成功合成了僅含苯丙氨酸的多肽,從而確立了編碼子與氨基酸之間的聯繫,推動了分子生物學的進一步發展。
綜合來看,無細胞蛋白合成技術的發展及其多樣的應用前景,使得科學家在不斷探索生命的奧秘時,不禁讓人思考:未來科學技術是否能夠進一步突破當前的界限,實現更為驚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