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候變化議題的日益嚴峻,科學家與工程師們正積極尋找減少二氧化碳(CO2)排放的方法。其中,直接空氣捕集(DAC)逐漸受到重視,這是一項利用化學或物理過程從環境空氣中直接提取CO2的技術。隨著全球減碳努力的加強,DAC被視為一種“負排放技術”(NET),這背後蘊含著許多驚人的科學原理和技術挑戰。
直接空氣捕集的過程不僅能移除二氧化碳,還能將其安全地封存於長期儲存中
DAC系統的工作流程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接觸階段、捕集階段和分離階段。在接觸階段,DAC系統透過大型風扇將含有CO2的環境空氣送入設備;隨後,在捕集階段,CO2會迅速有效地與液體溶劑或固體吸附劑結合;最後,在分離階段,通過外部能源,CO2從溶劑中分離,生成純的CO2以便儲存或利用。
低溫DAC過程使用固態吸附劑,而高溫過程則利用液態溶劑,這兩者對於動力學和熱傳導具不同特性。
截至2023年,DAC技術仍在發展中,但已經有若干商業化植物在美國和歐洲運營。其應用的廣泛性使得DAC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研究領域,未來的創新可能會使其運行成本顯著降低。然而,DAC技術在現階段的運行成本超過每噸1000美元,這使得其還未能進入碳交易市場。
DAC的支持者認為,這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也有批評的聲音認為,過度依賴這項技術可能會延誤必要的排放減少措施,並且運行DAC所需的大量資源可能會抵消其帶來的環保利益。
2020年的一項分析指出,DAC的實施需要大量材料,這可能會無法滿足每年捕捉30億噸CO2的需求。
DAC的實際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包括增強油氣回收、合成碳中性的燃料和塑料、飲料碳酸化等。在這些應用中,CO2的濃度要求有高有低,這影響了DAC的成本效益。
為了加速DAC的應用,政策激勵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美國能源部計畫在幾個DAC樞紐上投資35億美元,希望這些樞紐能夠從大氣中捕捉至少100萬公噸的CO2,每年推進這一技術的商業化進程。
DAC技術的發展不僅關乎技術創新,也涉及政策制定者如何營造良好的環境來促進這項技術的成熟。
DAC的探索仍在進行中,我們能否在技術和政策的共同推動下,找到更有效的方式來應對氣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