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尋找有效且可持續的減碳解決方案顯得尤為迫切。其中,直接空氣碳捕集(DAC)技術開始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這種技術的核心在於,透過化學或物理方式,從大氣中直接擷取二氧化碳(CO2),並實現長期封存。若提取出的CO2能夠安全儲存,便形成了直接空氣碳捕集和封存(DACCS),這被視為一種"負排放技術"(NET)。此技術如何運作、其環境影響及未來前景又如何,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直接空氣碳捕集技術包括三個主要階段:接觸階段、捕集階段和分離階段。在接觸階段,DAC系統利用大型風扇將包含CO2的空氣送入裝置。隨後,在捕集階段,CO2會迅速而有效地與液體溶劑或固體吸附劑結合。這些化學介質隨後會被外部能源(例如熱能)所剝離,以獲得純CO2流和再生的化學介質。
目前,DAC的運行技術主要可以分為低溫固體吸附(S-DAC)和高溫液體吸附(L-DAC)兩種技術,這兩種技術皆已成熟,已可實行商業化。
儘管DAC技術潛力巨大,但實際應用中仍面臨高昂的成本問題。至2023年,每噸CO2的捕集成本高達超過1000美元,遠高於現有的碳交易市場價格。要使DAC系統保持淨碳負擔,必須使用可再生能源,因為這一過程能耗巨大。然而,未來技術創新可能降低該過程的能量需求。
支持者認為DAC是一個重要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工具,能助力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儘管如此,批評者則警告說,倘若過度依賴此技術,可能會導致減排措施的延遲。他們指出,DAC系統所需的資源和能量需求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負擔,甚至會抵消其本身所帶來的環境效益。
根據最近的分析,DAC系統每年可能無法捕集預期的30億噸CO2,因為其需要極大的資源,未來可能會帶來新的環境影響。
DAC技術的實際應用正在逐步擴展,包括增強石油回收、碳中和合成燃料和塑料的生產、飲料碳化、增強混凝土強度等。這些應用需要不同濃度的CO2,而要從大氣中獲取純淨的CO2產品,則需要消耗較高的能量,這使得相關成本驟升。
截至2024年,全球預計將有53個DAC設施投入運營,其中18個在北美,24個在歐洲。美國、加拿大及一些歐洲國家引領DAC建設。而中國的"CarbonBox"技術也在迅速發展中,旨在協助中國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總的來看,DAC技術的前途雖光明卻也艱難。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及政策激勵的推動,DAC有潛力在未來成為抗擊氣候變化的重要工具。然而,它能否如期達成碳中和的目標,仍取決於全球各國的努力與合作。未來的DAC是否將充分發揮其潛力,成為解決氣候危機的關鍵技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