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復興(阿拉伯文:تجديد tajdīd,意為“再生,更新”)是一種針對伊斯蘭宗教的復興運動,通常圍繞著加強伊斯蘭教法(sharia)的執行進行。在這一復興運動中,宗教領袖被稱為“mujaddid”。在伊斯蘭傳統中,tajdid是一個重要的宗教概念,根據一段可靠的聖訓在每個世紀出現。這些運動表現出對伊斯蘭基本原則、可蘭經及穆罕默德的教導的重新承諾,呼籲根據這些教義重建社會。
在學術文獻中,“伊斯蘭復興”是一個總稱,涵蓋復興運動,這些運動可能是“不寬容且排外的”或“包容的”;“有利於科學”或反對科學的;“主要是宗教性的”或“主要是政治性的”。
20世紀末的伊斯蘭復興運動引發了“再伊斯蘭化”,從增強以伊斯蘭教法為依據的法律條款,到朝聖的參與增多、佩戴頭巾的盛行、激進的宗教講者的影響,甚至恐怖主義組織的襲擊,數據顯示這一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甚至在非穆斯林國家的移民中出現了對“增長的全球伊斯蘭身份”或跨國伊斯蘭的感受。
對於復興運動的解釋包括對世俗主義的失敗的感知,以及一些世俗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的政府在六日戰爭中慘敗的羞辱經歷。
從歷史上的復興者如阿赫馬德·伊本·漢巴爾、伊本·泰米耶、莎赫·瓦利烏拉·德赫拉維等人,到當代的哈桑·阿爾班納、魯霍拉·霍梅尼,一系列的宗教和政治運動持續影響著伊斯蘭社會。學者們將當前的復興潮流與早期的努力相提並論,指出這些歷史周期角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早期的伊斯蘭歷史中,穆斯林相信他們未能建立一個真正遵循宗教原則的社會,導致了定期呼籲重新承諾伊斯蘭基本原則的現象。這些努力多受到穆罕默德的聖訓啟發,表達了對於信仰的再振興。
學者邁克爾·庫克注意到,穆斯林社區與宗教的緊密聯繫,使得“所有主要文化領域中”穆斯林世界似乎是最不易受到無神論影響的。
自1970年代末伊朗革命爆發以來,全球伊斯蘭復興運動發展迅速,主要受到對世俗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失敗及自我身份的尋求的推動。亞歷克斯·克拉曼提出,這一時期的重新起義和復興概念是對過去失敗的宗教和政治理念的一種反映。
當代的伊斯蘭復興是多樣化的,包括了更高的虔誠度和普通穆斯林對伊斯蘭文化的日益認同。面貌改變的例子之一是隨著頭巾佩戴的女性數量增長,從而表明了一種對於傳統信仰和習俗的回歸。
在社會文化方面,許多復興運動強調社區建設,專注於集體崇拜、教育與慈善等活動,形成了地方與全球組織的連結。
這樣的運動和實體不僅在宗教信仰上產生了回響,也使政治成為可能的關鍵因素。自20世紀70年代後,全球原教旨主義的流行促使一些伊斯蘭國家試圖進行宗教的經典觀點回歸,既有積極的推進也伴隨著強烈的抵制。
一場全球範圍的伊斯蘭復興潮流在1970年代末開始興起,這主要是由於對世俗國家的失望。各國政治動盪、經濟發展滯後,與人們高期待的現實落差也構成了復興的動力之一。喬治·索羅斯和其他學者認為,地緣政治、經濟現實和宗教身份的共同影響,為過去的失敗提供了新解釋。
今日伊斯蘭復興的其中一大特點是,全球穆斯林身份的增長與日俱增,這并不一定意味着組織化的政黨行動,而是表現為於地方社群中的宗教生活。
這一歷史性的復興現象使我們思考,未來的伊斯蘭信仰和身份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