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代世界的快速變遷,伊斯蘭教的復興運動不斷成為全球學術界和社會的焦點,這股潮流被稱為伊斯蘭復興,意在強調信仰的再生與強化,並讓信徒重新回到教義的根基。從古至今,這一運動中的塔吉德(tajdīd)概念,象徵著伊斯蘭教的靈魂重塑與社會重建,而這一重生又是如何在現在的社會中發酵並影響著全球穆斯林的呢?
在伊斯蘭的傳統中,タجジード(tajdīd)是一個重要的宗教概念,被認為是每個世紀都會出現的一次宗教根本重塑。
根據傳統的說法,經常有信仰的呼喚在伊斯蘭的歷史中出現,這不僅是對信仰的重新承諾,更是對古蘭經和先知穆罕默德的傳統進行社會重建的重要契機。這一概念在歷史上曾多次被名為穆賈迪德(mujaddid)的宗教領袖所提及,這些領導者如艾哈邁德·伊本·漢巴爾(Ahmad ibn Hanbal)等,皆在各自的時代中訴說著信仰的革新之路。
在20世紀後,伊斯蘭復興的步伐更是加快,尤其隨著伊朗革命的影響,世界各地出現了聲音強烈的信仰回歸現象。隨著許多人對世俗國家失望的加深,許多社會開始重新評估伊斯蘭教的價值與意義。這一運動的形成不僅是地域性的,還是一種超越國界的共鳴。許多移民在感受到他們在非穆斯林國家中的身份認同時,也形成了期待與文化上回歸的需求。
反映出來的,是一種對“全球化伊斯蘭身份”的感受,許多生活在非穆斯林國家的穆斯林移民及其後代共享這種身份認同。
根據學者的觀察,當代的伊斯蘭復興顯示出一種對世俗主義的反讽,並且以一種不斷增長的伊斯蘭文化在普通穆斯林中扎根。在1970年代和80年代,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戴上頭巾,這一變化強調了信仰表現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然而這股潮流亦伴隨著一些極端勢力的興起,像是恐怖組織的出現就清晰地反映了在復興過程中對信仰的誤用及其對社會的衝擊。雖然對伊斯蘭法(sharia)的堅持在復興運動中對於理想社會的構建愈發受到關注,但其實踐的模糊性卻讓人深思其實際意義。
這呼聲的背後,永遠在提醒改革者、審查者及法庭對於迷失的時代、對於君主的不好行為、以及外來影響的警惕。
從歷史到當代,伊斯蘭復興所帶來的影響與困惑正不斷深化。許多國家試圖藉助宗教的力量來修復因世俗政策而造成的社會脆弱,這樣的行為引來的卻是對自由與現代化的不同解讀。而這場復興背後的政治動因,則是從對阿拉伯統一失望的蘊釀,到對一直以來未被滿足的社會經濟需求的呼喚,不斷在社會的底層激蕩著。
那麼,面對這種全新的伊斯蘭身份認同與底層的宗教渴望,現代伊斯蘭社會究竟將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