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解剖學家愛德華·佩恩科普(Eduard Pernkopf),作為一位學術界的佼佼者,他的七卷本解剖圖集《人體的地形與應用解剖學圖集》(常稱為佩恩科普圖集)不僅在學術上被視為藝術和科學的傑作,也在道德和倫理方面引發激烈爭議。這本圖集的創作過程及其背後的歷史如何影響現代醫學界?
佩恩科普於1888年出生在奧地利的拉波特斯坦村,最初考慮追求音樂事業,但父親的去世讓他轉向醫學。1907年,他開始在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並成為一名德國民族主義的學生組織成員。在他的導師霍赫斯特特(Ferdinand Hochstetter)引領下,他的醫學之路逐漸明朗,並於1912年獲得醫學學位,隨後在多所機構教授解剖學。
回到維也納後,佩恩科普迅速上升至學術界高層,1933年正式接任霍赫斯特特的職位。不僅如此,他於同年加入納粹黨,並在次年成為衝鋒隊(SA)的成員。他在醫學院的職位讓他能夠大規模清洗反對派,將77%的教師開除,包括三位諾貝爾獎得主,這樣的行為反映了其極端的政治信仰及其對納粹種族衛生政策的支持。
在一場對醫學院的演講中,他宣揚了種族衛生理論,強調應該促進健康後代的繁衍,防止與種族劣勢相關的個體繁衍後代。
在擔任助手期間,佩恩科普開始撰寫一本非正式的解剖學拆解手冊,並在1933年啟動了他的圖集創作。他的工作極為艱苦,常常一夜之間進行解剖和教學,並監督藝術家的創作。在他的要求下,藝術家們的作品雖然在技術上精美,但也融入了納粹象徵,甚至在簽名中使用了納粹符號。
佩恩科普的圖集在1937年首次出版,隨後引起廣泛關注,並在1943年發行第三卷。
1995年,佩恩科普及其圖集引發科學倫理的爭論。多位學者提出,圖集中的屍體可能源自於被執行死刑的政治犯和其他受害者,這使得其學術價值受到質疑。根據研究,至少有1,377具屍體在納粹時期交給維也納大學,這意味著圖集中的數百張圖片可能涉及這些屍體。
學者們目前在討論,繼續使用這本圖集是否道德,因為它的創建涉及納粹醫學研究。
對於是否應該停止使用佩恩科普圖集存在激烈的裂痕。一些批評者認為,任何使用都使得使用者成為納粹罪行的共謀者,而支持者則認為可以將知識與其起源道德上分開,並且這本圖集的精準程度和藝術價值均無法被輕易取代。
在圍繞佩恩科普及其圖集的討論中,我們看到了美與邪惡之間的矛盾。如何接納這樣一部在醫學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作品,同時又不忘它背後所包含的歷史悲劇,成為當代醫學界的一個重要課題。正如一些學者所言,應用這本圖集的學習經驗,應以歷史為鑑,成為更具同情心的醫生和人類公民。
那麼,在當前醫學教育與實踐中,如何利用佩恩科普的圖集來促進道德與科學的協調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