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史上,Eduard Pernkopf的名作《人體的地形解剖學》不僅被視為科學與藝術的巔峰之作,卻也隐隐透出令人不寒而慄的陰影。從1937年首版以來,這七卷的解剖圖譜因其精美的插圖而受到廣泛讚譽,然而,隨著對其創作背景的深入探索,一則不幸的真相浮出了水面──這些圖譜是以被納粹政權處決的政治犯及其他受害者為模特兒。
佩恩科普生於1888年,在奧地利的拉波滕施泰因村長大。雖然他最初考慮從事音樂事業,但父親的去世使他轉向醫學,希望藉此改善家庭困境。他於1907年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成為學術界的重要人物。
佩恩科普在學術界迅速晉升,並於1933年接任解剖學研究所所長。這一段期間,他積極推動納粹的意識形態,強迫醫學教職人員宣誓效忠納粹主義,並在其領導下,清除了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77%教職員。
佩恩科普與其四名藝術家合作,耗時二十年創作而成的《人體的地形解剖學》成為了一代經典。他們在解剖屍體的同時,創作出色彩鮮明、具有高度現實感的插圖。然而,這些圖像的來源卻是基於對無辜生命的剝削。
事實上,根據一些資料顯示,在佩恩科普主導的時期,維也納大學接獲了大量來自納粹的屍體,這些屍體大部分是政治犯與其他受害者。
佩恩科普的插圖在醫學界受到了質疑。醫學倫理學家們認為,使用這些插圖意味著無形中與納粹的罪行共謀。反對者指出,繼續使用這些資源無異於藉由美化和正當化納粹時期的暴行。而支持者則認為,這些插圖在準確性與藝術性上都是無與倫比的,應當允許在教學中繼續使用。
在科學與藝術的交錯下,佩恩科普的《解剖圖譜》如同一把雙刃劍,既是藝術的典範,也是道德的悖論。
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及對醫學倫理問題的關注,佩恩科普的作品仍然引起學術界的激烈討論。醫學界必須面對的問題不僅在於技術的演進,更在於對於歷史的反省以及未來的選擇。如何平衡科學的進步與道德的教訓,是當代醫學人員必須思考的課題。
在佩恩科普的故事中,我們看見了人性中最陰暗的一面與藝術的無限可能性共存,這是一個讓我們深思的議題,究竟如何面對我們的歷史與它所帶來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