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學是現代考古學理論與實踐中的關鍵概念。當考古學家進行挖掘時,基於地層學的原則,能夠有效地分析和解釋歷史遺跡的形成和變遷。正如在地質學中,沉積作用遵循一定的規律,考古學亦是在地下遺址中探索每一件出土文物的上下文,以便溝通與詮釋過去的生活。
考古學地層學的核心在於“上下文”的識別,每一層層次都承載著獨特的歷史信息,揭示著過去的事件和行動。
在考古底層,考古學家面對的不僅僅是實物,還有每一件資料所代表的上下文。考古學的任務在於認識這些上下文及其形成的過程,包括它們的相互關係。一般而言,這些上下文可被理解為單一事件或行為所留下的可檢測痕跡,例如填土、建築物的結構或被稱為“切口”的 “零厚度表面”。這些“切口”代表了移除其他實體的行為,比如挖掘一條溝或建造房屋所造成的空洞。
在探討上下文之間的時間關係時,考古學家使用地層關係來確定各層次形成的順序。例如,在一條溝的挖掘和隨後的回填之間,回填出現的時間必然是在挖掘已經完成之後。在這裡,考古學家將時間順序放入一種稱作哈里斯矩陣的二維框架,以便在空間和時間中更好地理解這些上下文。
考古學地層學有一套基本原則,這些原則最初源自地質學,卻在考古學的背景下得到了調整,以更好地解釋考古資料的性質。根據E.C. Harris的觀察,到了1970年代,考古學界廣泛接受了兩項基本原則:首先,重疊原則(superposition)表示,當一系列層次在被原始創建時,上層單位年齡較輕,下層單位年齡較老;其次,層次不可能早於其最新出現的文物年代。
此外,Harris還提出了三個補充原則,包括:原始水平原則、側面連續性原則、以及地層順序原則,這些原則幫助考古學家在挖掘過程中理清上下文的相互關係。
了解考古遺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分組的過程,考古學家會根據各單位上下文的關係來形成越來越大的集群。這其中的術語可能因不同的學者而有所區別,但通常使用“接口”、“子群組”和“群組”等術語。舉例來說,一個墓葬的三個上下文——墓穴、遺體和回填土,即可視為一個子群組。而這些子群組又可根據其地層關係聚合成更大的群組,最終形成名為“階段”(phase)的隸屬結構。
考古學家在調查某個遺址時,通常希望追溯事件的活動年代,而非僅僅文物的年代。這是透過分析每一個上下文來達成的,考古學家會利用已知年代的考古層來進行推斷。例如,如果某一上下文被封閉在兩個可定年層之間,那麼該上下文的形成時間必然介於這兩個層的時間之間。
運用地層學進行年代測定並非一成不變的過程,因為上下文的日期通常只是一個範圍。
在實踐中,考古學家需要大量的交叉參考來生產地層關係的年代系列,部分工作可參考分層法。這就是說,當考古學家在遺址中發現“殘留物”或“侵入性發現”,必須注意這些文物的時間並不一定等同於上下文的形成時間。
考古學的數據存檔工作至關重要,但隨著數字數據庫的增長,問題也日益凸顯。許多地層數據仍然僅以紙本形式保存或被掃描為PDF格式,使得這些數據在後續的分析中不易重用,這確實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少專家開始提出建議,希望能改善數據的保存和可獲取性,以支持未來的考古調查。
如何通過地層圖譜來解讀過去人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