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心臟病發作的病例持續上升,心導管術及其相關的支架植入技術在醫療界的地位愈加重要。在眾多的心臟疾病治療選項中,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已成為治療冠心病患者的一個主要解決方案。尤其是藥物洗脫支架(DES)在改善患者預後方面的效果,讓其在當今的心血管介入手術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支架是一種管狀裝置,主要用於保持冠狀動脈的暢通,特別是對於那些經受心臟病和心臟病發作影響的患者。”
支架的主要類型可分為藥物洗脫支架和裸金屬支架。在2023年,藥物洗脫支架的使用比例已超過90%,顯示了其在心臟介入醫學中的重要性。不僅如此,支架還能有效減少患者的心絞痛(胸痛),並顯著改善生存率,降低心臟病發作後的並發症風險。
心導管術是一種微創程序,通過血管將導管送入心臟,以精確地放置支架。這個程序通常在兩種情況下進行:一是急性心臟病發作時的緊急介入,二是對於顯示出冠狀動脈狹窄的患者。在非急性情況下,患者在放置支架時通常保持清醒,並使用局部麻醉以減輕疼痛。
“在置入支架的過程中,介入心臟病學家利用內血管超聲和影像技術來評估血管狹窄的具體情況。”
術中,醫生將導管從周邊動脈(如股動脈或橈動脈)插入,然後將藥物洗脫支架送入擋住的冠狀動脈。支架在經過擴張後,被牢牢地固定在動脈壁上,以打開因動脈粥樣硬化而狹窄的血管。在體內的置入位置,醫生會使用放射性對比劑幫助識別血管的具體狀況。
許多患者在接受支架插入術後不需要住院,大多數的恢復時間是為了確保進針處不會出現出血。患者通常會接受心電圖監控,並會被給予抗凝藥物(如普拉格雷)來預防支架內血栓的形成。
“術後一般會感到術部位的疼痛或淤血,這通常在一至兩周內會逐漸改善,醫生也會建議患者在這段時間內避免舉重。”
定期的跟進檢查對於患者來說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術後的前三至六個月內,這有助於醫生監測患者的心血管健康狀態。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及早診斷心臟病變至關重要。
儘管PCI手術的風險相對較低,但仍可能出現一些嚴重併發症,如心律失常、過敏反應、血管損傷以及出血等。因此,手術後的護理和隨訪檢查顯得尤為重要。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關於支架再狹窄的問題也備受關注,藥物洗脫支架的研究為解決此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雖然支架的使用在急性病症患者上顯示出明顯的臨床益處,但對於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長期療效仍存在爭議。多項臨床試驗表明,在最佳藥物治療下,支架在穩定型患者中的效果並不明顯。未來的研究將著重於更精確的病人選擇及療效評估,以便更好地滿足患者的需求。
“心導管術和支架植入的發展,無疑是心血管醫學領域中的一項重大進展,但其應用的合適性和患者的個體化治療仍需不斷探索。”
隨著技術的進步,心導管術的效果將更為顯著,未來的醫療將更趨向於個性化和精準化。面對心臟病的挑戰,您認為我們在治療上是否還有更多未被發掘的可能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