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支架是一種管狀裝置,用以維持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開放,特別是對於患有冠心病的患者。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如今大多數的支架為藥物洗脫支架(DES),這些支架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中運用廣泛,已被證明可減輕胸痛及在心臟病發作後提升患者的存活機率。
“冠狀動脈支架不僅僅是一個醫療器械,它的使用在關鍵時刻可以挽救生命。”
心臟支架的放置通常在兩種情況下進行:一是患者已經發作心臟病,進行緊急的主動PCI;二是針對顯示出持續冠狀動脈狹窄症狀的患者。在進行支架放置時,患者通常是清醒的,但透過當地麻醉來緩解疼痛,確保患者的舒適。
“在現代醫療技術下,支架放置不再是痛苦的過程,患者的舒適感至關重要。”
透過穿刺外圍動脈(通常是腿或手臂的動脈),專業醫生將支架引入血管系統中,然後將其擴展以打開因粥樣硬化而狹窄的冠狀動脈。這一過程涉及使用模擬影像技術來實時評估動脈的狀況,並確保支架的準確放置。
許多進行支架手術的患者無需住院,術後的主要關注在於血管進入點是否有出血。患者通常會得到抗凝劑,以降低支架內血栓形成的風險。儘管如此,術後的不適感和瘀傷是常見的,隨著時間推移會有所改善。
“術後的定期隨訪能幫助醫生評估患者的恢復狀況以及支架的功能。”
患者在康復過程中需要遵循醫生的指導,通常是避免舉重活動,以促進進入點的癒合。此外,定期的隨訪檢查有助於及早發現任何併發症的跡象,尤其是在心臟有較嚴重損害的患者中。
儘管進行PCI的併發症風險相對較小,但仍可能出現心律失常、感染、再狹窄或出血等問題。再狹窄問題尤其需要患者長期遵循雙重抗血小板治療的建議,以減少血栓形成的風險。
“再狹窄問題是涉及支架長期表現的一大挑戰,研究仍在不斷進行。”
雖然許多研究證實在急性心臟病情況下使用支架的好處,但在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支架的使用效果仍有爭議。有實證顯示,支架可能無法顯著改善這類患者的預後。
隨著科技進步,對於支架材料的研究不斷深入,包括可降解支架等新技術的開發。這些研究旨在提高支架的生物相容性,並降低再狹窄風險。未來的發展或許將對心臟病患者的治療方式帶來徹底改變。
冠狀動脈支架的使用無疑在急救醫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並且有助於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然而,患者和醫療提供者之間的有效溝通、平衡手術風險和預期的治療效果,仍然是持續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在這個令人費解的醫療世界裡,你準備好瞭解自己的心臟健康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