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人對健康的重視,如何有效提升身體活動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在各種提升方式中,SMART目標(具體、可測量、可達成、相關性、時間性)成為了一個熱門的方法。這個方法是否真能改善我們的身體活動?讓我們一起探討。
SMART這個縮寫最早由喬治·T·多蘭於1981年提出,其目的是為了提供一個建立明確目標的框架。
SMART目標有五個關鍵要素:具體、可測量、可達成、相關性及時間限制。
這些要素的組合旨在幫助人們更有效地設定和達成目標。不僅在商業或管理中,個人發展、運動訓練等領域也能應用這個框架。
在個人目標設定的不同領域,SMART方法有著廣泛的應用。在運動訓練中,教練常使用SMART目標來確保運動員朝著特定的成果努力。這確保了運動員和教練之間的期望是一致的,可以更方便地進行評估。
然而,有關SMART目標的研究結果卻是褒貶不一。有研究指出,這個方法在某些情境下效果顯著,但在其他情境中卻可能效果甚微。
一項來自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表明,撰寫計劃並定期更新的人,有76%的成功率,與未記錄目標的43%成功率相比,結構化的SMART方法顯然具有優勢。
在身體活動的研究中,有學者指出明確的SMART目標並不一定能激勵個體持續活動,反而模糊或開放式的目標可能會更加有效。這引發了對SMART框架的有效性及其背景支撐的質疑。
Swann等人在他們的文獻中強調,原有的SMART框架缺乏理論或實證基礎,這與更廣泛的目標設定研究形成鮮明對比。
隨著時間的推移,SMART框架也發生了演變,許多學者和實務者開始引入擴展的版本,例如SMARTER、SMARTIE、或是I-SMART,來增強其靈活性和實用性。
這些擴展版本引入了"評估"、"激勵"等元素,並考慮了更多元的目標設定需求。
除了SMART,還有許多其他的記憶助詞和框架可供目標設定參考,例如CLEAR、PURE、FAST等,它們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和方法來幫助人們設定有效目標。
SMART目標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但在提升身體活動的應用中,可能不如人們想像的那麼有效。最終,達成目標的真正關鍵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而不僅僅是依賴某一種模型,使得每個人都更值得反思:在追求身體健康的漫漫旅程中,什麼樣的目標策略才最適合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