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傳統獵人—採集者社會中,性別角色的劃分為男性和女性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策略,從而影響了他們的社會結構和家庭組成。
性別分工(SDL)是指生物物種內部男性和女性成員的不同角色與任務劃分。在人類的狩獵—採集者社會中,男女各自負責獲取不同類型的食物,並為彼此提供所需的資源,以達到共同的生存利益。在某些物種中,男女在食物來源上有微小的差異,然而人類獨特之處在於這兩種特徵的結合。當今世界僅存幾個狩獵—採集族群,是理解性別分工演變的重要模型,例如坦尚尼亞的Hadza族群。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不同文化中依然呈現出明顯的性別職業分異:男性多從事技術工作,而女性則多投入護理相關的工作。
男性和女性在資源的投入上有不同的選擇,他們可以選擇為孩子提供食物或是選擇多增加後代。根據生命歷史理論,男性和女性會評估每個選擇的成本與收益,以最大化自己的生殖適應性;然而,男女在取捨上存在差異。女性對於育兒的投入最有利,因為她們能確定自己的後代且其生殖機會有限,而男性則不確定父系關係,卻可能擁有更多的交配機會。
自1970年代以來,關於狩獵-採集者社會的性別角色的主流觀點是以“男人狩獵,女人採集者”(Man the Hunter, Woman the Gatherer)為名的模式。這一理論基於先前的研究,但近年來的研究指出以此為依據的證據不夠充分。此外,對於現代和史前狩獵者的研究顯示,許多採集者社會中亦存在女性參加狩獵的情況,這暗示著性別分工並不如先前所想那樣明顯。
有研究指出,有79%的狩獲社會中具備明確的狩獵策略,女性狩獵者的參與率意外地高。
在現代社會中,性別分工的現象仍然顯而易見,受到文化背景的影響。許多社會采用了養家賣力者(breadwinner)和家庭主婦(homemaker)模式,其中男性多數從事戶外或高風險工作,而女性則專注於護理與人際關係相關的工作。雖然這些邊界看似穩定,實際上在許多領域中呈現出反轉,例如醫生的職業中性別比例逐漸變得平衡。
傳統的性別分工解釋認為,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共同協作,針對不同的食物來源,讓家庭成員皆能受益。女性專注于不妨礙生育和育兒的食物,而男性則針對她們不會採集的食物進行獵捕,提升了每日的食物變異與家庭飲食的多樣性。
信號假說認為,男性透過狩獵來獲得社交關注和交配利益。他們的狩獵行為實際上是為了展現其基因質量的誠信信號,進而贏得交配優勢。近期對Hadza的研究結果顯示,男性更傾向於為自己的家庭獵捕食物,而不是為社區分享,這相對於信號假說提供了相悖的證據。
在數百年的演進中,性別角色的定義與職能不斷改變,顯示出這一主題的復雜性和易變性。兩性在生存策略上的差異亦在於文化、歷史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這引發了我們思考:當今社會的性別分工能給未來的人類生存提供哪些新的解釋與策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