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內陸海,這片古老的內陸海洋,不僅是北美洲地殼變遷的重要見證,更讓科學家對於地球過去的了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片海洋曾在約三千四百萬年前將北美洲劃分為兩個陸塊,形成了現今的拉拉米迪亞(Laramidia)和阿巴拉契亞(Appalachia)。自早白堊紀時期(約一億年前)至最早的古新世(約六千六百萬年前),這片廣闊的海洋連接了墨西哥灣和北冰洋,最寬處達到九百七十公里,最深處可達七百六十米。
西部內陸海的成因緊密關聯於古代地球的地質變遷。
這代表著現代洛基山脈的初步成長,而西部內陸海則可以被視作隨著拉拉美德造山運動而形成的地殼凹陷。大約在晚白堊紀時,歐亞大陸與美洲大陸因南大西洋的分離而開始形成現在的樣貌,隨著美洲西部的隱沒作用開始,拉拉美德造山運動也隨之展開。
西部內陸海的最早形成階段始於中白堊紀,當時北極海的潮水沿著北美洲西部向南推進,形成了名為莫里海(Mowry Sea)的水域,其名稱源自富含有機物的莫里頁岩(Mowry Shale)。而墨西哥灣與這片海域的融合,則標誌著晚白堊紀一個完整的內陸海的形成,使得陸地生物和植物被隔離,形成獨特的環境。
隨著不同比例的海平面上升與下降,內陸海域也曾多次面臨侵襲。
面對這些變動,隔離的陸地生物再度會合,促進了新的物種的出現,隨後又在海平面變化的影響下再度分離。在這些環境變化中,陸地一度回升,形成了著名的跨大陸拱脊。
此海域的最深處可達兩千六百到三千英尺,然而在這片廣闊的海洋中,卻存在著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根據地質學家提供的資料,
這樣的環境使得白堊紀的生物,無論是大型掠食性海爬行動物如腓傑龍(Plesiosaur)和莫薩龍(Mosasaur),或是各種魚類和甲殼類,皆能於此生存繁衍。這片海洋的海水貧氧,也讓許多底棲生物能在這裡繁衍生息,形成許多特殊的生態位。
其中更令人驚奇的是,早期的鳥類如柵色鴴(Hesperornis)和有牙喙的魚鳥(Ichthyornis),也在這片海域中找到了適合的棲息環境。
此外,大型翼手龍如夜翼龍(Nyctosaurus)和飛行恐龍(Pteranodon)更是在這片海域中繁盛的存在,未來或許會對古代生物學的理解帶來新的視角。它們的存在不僅印證了海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更使得科學家開始重新檢視白堊紀的海洋生物演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部內陸海的消退最終導致了今日北美地貌的形成。這一片海洋的歷史,不僅揭示出地球的運行與變遷,更讓我們反思古海洋環境與生物之間的微妙關係。當我們站在現代與過去交會的交匯處,是否能再次找到那股對海洋生物的好奇與探索的動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