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的曼尼普爾州,Kuki族與Zomi族之間的衝突持續了數十年,雙方互相敵對的根源深植於複雜的歷史中。Zomi革命軍(ZRA),一個成軍於1997年的民族主義武裝組織,正是這場衝突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其根本目的在於保護Zomi族的權利與認同。
「ZRA的成立標誌著Zomi族群對抗外部壓迫與內部團結努力的交匯點。」
這一問題可以追溯到二戰後,當時居住在斯里蘭卡北部與緬甸的Kuki-Chin族群開始形成一種「Zo身份」的認同。這種身份認同的發展加強了各自的民族主義情感,使得Kuki與Zomi間的緊張局勢與日俱增。隨著不同的民族組織相繼成立,尤其是Zomi重統組織(ZRO)在1993年的形成,ZRA在1997年建立,意在捍衛包括Hmar、Vaiphei、Gangte和Paite在內的各族部落合併成一股力量,共同對抗來自Kuki族的挑戰。
「Kuki和Zomi間的仇恨加劇,對當地的社會結構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影響。」
歷史上的激烈對抗,例如Kuki-Naga衝突,導致許多Kuki族人遷移到Zomi族的主要地區,進一步惡化了雙方的關係。隨著1997年衝突的爆發,ZRA雖然尋求捍衛自身的利益,但卻因為準備不足而遭受到重創。在接下來的一年內,由於武裝派系的不斷演變,ZRA與Kuki陣營中的Kuki國家陣線(KNF)間產生了一系列的衝突與分裂,雙方互為對手的局面愈演愈烈。
據安全專家E. N. Rammohan的分析,Kuki族和Zomi族的對抗導致雙方多個新武裝團體的形成。像是Hmar民族軍(HNA)及聯合社會主義革命軍(USRA)等武裝勢力的崛起,使整個地區的安全環境日益複雜。即使在2005年,KNO和UPF等團體簽署了停火協議,但雙方的武裝衝突仍然時有所聞,顯示出根深蒂固的仇恨與不信任。
「無論是ZRA還是KNF,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生存與獲得更大的民族自主權。」
隨著時代的推移,ZRA的軍事行動開始延伸至緬甸的中部與邊境地區,與當地的軍事政權建立了某種形式的合作關係,尤其是在與中國軍事抵抗力量的心戰上。根據報導,ZRA的東方指揮部在緬甸的行動引發了當地居民的恐慌,也引來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因為其行為涉及毒品的種植與交易,顯示出其與軍事政權的深度交錯。
在持續的民族衝突中,ZRA的籌款模式主要依賴於地方「保護費」的徵集,這無疑進一步加深了當地居民的困境。相對於他們宣稱的保護,ZRA的行為頂多是使當地社區在武裝衝突與經濟壓力下苦不堪言。
「這場衝突不僅僅是一場地域之爭,更是一種文化與民族身份的鬥爭。」
雖然和平談判曾在2005年達成某種程度的進展,但該過程的持續性與有效性屢屢受到質疑。隨著緬甸內戰的實質化,ZRA與當地武裝勢力間的合作不得不令人擔憂,因為這可能使得Zomi的政治訴求被更進一步淹沒在更為複雜的地緣政治中。
隨著更多的細節浮出水面,Kuki族與Zomi族的故事並非只有武器衝突,背後更是民族認同和生存方式的角力。這場歷史久遠的衝突到底何時能夠迎來真正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