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印度的曼尼普爾州,Zomi革命軍(ZRA)的誕生背後是一個錯綜複雜的民族問題。這支武裝力量成立於1997年,正值庫基族(Thadou)與派特族之間的緊張局勢加劇之時。此時的ZRA承襲了早在1993年成立的Zomi重新統一組織(ZRO)。這一系列事件揭示了Zomi民族主義運動的淵源和演變,並在1997年達到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ZRA的成立象徵著Zomi族群對自身身份認同的追尋,這一過程可以追溯到二戰後,甚至是世界更早的歷史。
Zwomi身份的形成始於二戰後,當時居住在印度盧沙伊山區的人們首次團結起來,將自己稱為“米佐”。1953年,緬甸的浸禮宗協會則以“Zomi”為其民族名稱,以涵蓋各種部落身份。這一過程中,Zomi民族主義者的呼聲不斷上升,最終在1993年成為ZRO的成立基石。ZRO的主要目標是團結所有被國界分隔的Zo民族,並追求統一的「Zomi」身份。
解決族群之間的矛盾是ZRA成立後所面臨的首要挑戰。
隨著ZRA的誕生,隱含著區域間逐漸加劇的族群衝突。1997年,庫基族與Zomi族之間的衝突已經白熱化,特別是在楚拉查德普爾地區。這場衝突的直接導火索在於庫基族和納迦族之間的矛盾,導致許多Thadou-Kukis向數人數為主的Paite人地區遷移。隨著局勢的惡化,Kuki國家前線(KNF)也開始向“Zomi”社區提出要求,進一步加劇了族群之間的矛盾。
1997年6月,庫基和Zomi人之間的衝突爆發,對於ZRA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艱難的階段。
在這場長達一年的衝突中,ZRA的武裝力量並不充足,戰鬥受到了重創。有安全專家指出,Paite戰士選擇撤退至緬甸,轉而與納迦民族社會主義理事會(NSCN-IM)結盟以重新集結實力。隨著Kuki和Paite的衝突升級,ZRA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面臨了新的挑戰,甚至出現了部落的分裂和叛逃現象。
在這一時期,ZRA也開始透過勒索和偶爾的綁架行為為自己籌集資金,並在楚拉查德普爾地區進行活動。在面對更強大的庫基族群時,ZRA逐漸演變出與其他民族武裝團體合作與衝突共存的現狀。
這一系列衝突與動盪的事件宣示著ZRA需要重拾基地,尋求支持的迫切性。
ZRA與許多其他武裝組織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包括Kanglei Yawol Kanna Lup(KYKL)和納迦國家社會主義理事會-伊薩克·穆伊瓦(NSCN-IM)。早期時期,ZRA與Hmar人民公約-民主黨(HPC-D)也曾有過衝突,但雙方最終達成互相理解與合作的協議,旨在共同推動其族群的福祉。
ZRA的存在,無疑是該地區族群論述和武裝鬥爭的縮影。
ZRA於2005年宣布與印度政府達成了停火協議,這標誌著該組織與政府間的關係有了新的進展。儘管如此,停火期間仍有安全部隊的行動,反映出雙方合作的脆弱性。這次和平談判為未來的對話鋪平了道路,其中包括Zomi族群要求在曼尼普爾建立自治山地州的訴求,這一要求在隨後的幾年中發展成為對自治領土委員會的追求。
面對困難重重的和平進程,ZRA的支持者會不禁反思:這樣的外交努力能否真正化解長期以來的衝突?
面對錯綜複雜的革命歷史與潛在的未來,Zomi革命軍的故事不僅展示了民族識別和抗爭的多元面向,也挑戰著我們對於持久和平的理解。隨著各方力量的變化,ZRA是否能夠重新找到其存在的意義和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