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主義的複雜歷史中,左共產主義作為一個特殊的思想流派,持續挑戰著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以及社會民主主義的主流思想。左共產主義主張其立場比在斯大林主義時期的共產國際更具原創性和革命性,而意大利左翼與荷蘭-德國左翼作為左共產主義的主要分支,展現了顯著的思想差異。這兩股力量在戰後的馬克思主義思潮中,各自發展出獨特的理論與實踐,並在當前的馬克思主義辯論中持續引發討論。
左共產主義者一般對大多數民主選舉持反對態度,對參加工會的立場也時常存在分歧。
意大利左翼通常認為自己堅持列寧主義,然而卻批評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視為資產階級的機會主義。這一思想最早在意大利社會黨和意大利共產黨中得到體現,現今則以意大利國際共產黨和國際共產主義當前的名義延續。意大利左翼的代表性人物如阿梅代奧·博爾迪加等,強調建立一個與修正主義和中間派完全分離的共產黨,視其為保護無產階級的必要之路。
與意大利左翼相比,荷蘭-德國左翼自世界大戰前便與列寧分道揚鑣,主張工人會議主義和自由馬克思主義。這一派強調工人階級的自主組織,反對誕生於社會的政黨形式。荷蘭-德國左翼的知識分子如赫爾曼·戈特和安東·潘內庫克,主張透過革命性工會而非傳統工會來推動工人運動,批評意大利左翼強調全球革命政黨的必要性。
荷蘭-德國左翼主張,革命應該建立在工人自主的基礎上,而非依賴政黨的領導權。
這兩個左共產主義傳統有著共同的基本立場,如反對流行陣線和民族主義,並均對議會制持懷疑態度。然而,分歧亦相當明顯:意大利左翼較多關注組織化的力量使然,強調通過在選舉中的最小限度參與來爭取工人利益,反觀荷蘭-德國左翼則認為深入有效的階級自主行動才是核心。
歷史上,左共產主義的塑造和發展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許多左共產主義者對十月革命持支持態度,但對其後的發展持批判。他們中許多人,例如羅莎·盧森堡的思想,影響了左共產的理解方式,尤其是在實現社會革命需要怎樣的革命力量。
進入21世紀,左共產主義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影響力,尤其是在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各種小型的左共產組織如國際共產黨與國際共產主義當前,繼續探討純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意義和應用。此外,隨著1968年左右的社會運動,這一思潮受到了重新評價,並出現了對“共同化”概念的提倡,旨在重構社會主義運動的基石。
今天,許多左共產主義小團體依然根植於意大利和荷蘭的傳統,並不斷探索新的馬克思主義形式。
面對當前世界的資本主義挑戰和不平等情況,左翼如何更有效地調整自身立場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是當下急需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