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共產主義,或稱共產主義左派,是一種持有反對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及社會民主主義的政治立場。這一運動的參與者堅持他們的觀點比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更加正統的馬克思主義。這種分歧最初源於20世紀初,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分化出意大利左派和荷蘭-德國左派兩大主流。
「左翼共產主義的參與者認為,真正的革命應該遠離那些被視為叛變的修正主義者。」
意大利左派通常追隨博爾迪主義,並自認為是列寧主義者,卻對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深表譴責,認為其在史達林的統治下成為了資產階級的機會主義表現。而荷蘭-德國左派則在列寧統治之前就已與之劃清界限,他們主張更加自由和以工人委員會為基礎的共產主義觀點,並不贊成意大利左派所認為的國際革命政黨的必要性。
左翼共產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還表現出了不同的政治實踐與技巧。例如,大多數左翼共產主義者認為共產黨不應該參加民主選舉,甚至有部分人士質疑參與工會的必要性。這與大多數馬克思主義派別形成了鮮明對比,後者仍然在官僚系統内進行奮鬥。這使得左翼共產主義具有更淨化的革命目標,並且對於黨的形式、策略及其與工會的關係持有批評性觀點。
「左翼共產主義者強調工人階級的自主組織,而不需依賴於政治黨。」
自從1918年以來,左翼共產主義開始形成一個獨特的政治運動,其顯著特徵是強調建立一個與改良主義和中間派元素完全分開的革命黨或工人委員會。此外,對於選舉參與的限制意識和對武力革命的強調在這一時期塑造了左翼共產主義的政治話語。在與布爾什維克的分歧中,左翼共產主義者們尤其批評其集權形式和對專政的依賴,認為這對工人階級的解放行動造成了損害。
在蘇俄的左共產主義運動中,早期的左派布爾什維克對列寧的集權主義表示質疑,認為這樣的策略會削弱工人民主。隨著「俄國革命」後的黨內辯論,布爾什維克內部出現了激烈的意見分歧。這些早期的分歧遂引發了更大範圍內的左翼共產主義派別,尤其從豪爾也斯派出獲得支持。
「即便在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上,左翼共產主義者們與布爾什維克的主要分歧仍然清晰可見。」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左翼共產主義的許多小派別遭遇了巨大的衝擊和崩潰。他們在戰爭中的沉寂並非因為缺乏視野;相反,很多左共產主義者對戰爭的預測要比其他派別更為清晰。然而,當戰爭開始後,許多左派活動家被兩國的極權主義政治所迫害。在戰後,像新成立的國際共產主義派別這樣的左派塔台曾一度重組,但這種重新崛起也伴隨著劇烈的內部分歧。
「儘管經歷了戰爭的動盪,左翼共產主義在某些地區仍具有持續的影響力。」
到了1968年後,左翼共產主義在法國得到了新的關注,各種小型左派團體相繼成立,重新開始發表期刊,延續了左共產主義的理論與實踐。這些活動表現了左翼共產主義的新生,並且涉及到許多理念的整合,如「共產化」等。這一切不僅激發了專注於經濟問題的思考,也促進了對當前政治形勢的更加深入的批判與理解。
左翼共產主義的發展歷程揭示了它們對傳統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深刻反思與批判,挑戰了主流的革命哲學觀念。這樣一個徹底否定既有政治權力機構的立場,無疑讓人不禁思考:在當前的全球政治語境中,是否還有可能出現新的左翼運動,以及它們將如何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來進行有效的抗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