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7日至11日,海牙大會匯聚了750位來自歐洲各國的代表,還有來自加拿大與美國的觀察員,成為當時最重要的政治盛事之一。這次會議的組織者包括鄧肯·桑迪斯(Duncan Sandys)和尤澤夫·雷廷傑(Józef Retinger),他們為不同政治光譜的代表提供了一個平台,討論歐洲政治合作的未來。會議亦是在國際歐洲統一運動委員會的支持下舉行,該委員會後來演變為歐洲聯盟。
此次會議標誌著歐洲運動的開始,其後來的發展深刻影響了歐洲的政治格局。
海牙會議的存在是多位關鍵人物共同努力的結果。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調動如此多的參與者,得益於當時的國際局勢以及對和平的渴望。會議的參與者包括政治家的名單繁多,著名的有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哈羅德·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等。這些政治領袖代表了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權,並懷著對歐洲未來的期待而聚集在一起。
許多與會者,包括曾經的法國總理,對於如何推動歐洲一體化持有強烈的興趣與願景。
會議的準備工作始於1947年7月20日的巴黎會議,桑迪斯和雷廷傑主持了這次會議,成立了國際歐洲統一運動協調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將多個為歐洲統一努力的組織整合在一起,如經濟合作歐洲聯盟、聯合歐洲運動等。該委員會最終定名為國際歐洲統一運動委員會,桑迪斯當選為主席,雷廷傑則擔任榮譽秘書。
會議的參與者中,有些組織仍以模糊的形式支持歐洲合作的理念,而另一些則目標明確,堅持聯邦主義的信念。
會議最終通過了三項決議:政治決議、經濟和社會決議及文化決議。政治決議的內容反映了不同派別之間的分歧與共識,特別是在聯邦主義者的強烈呼聲與更為保守的漸進主義者之間。會議強調了對歐洲團結的支持,並提出了建立歐洲議會的倡議。
會議中的激烈辯論表明,對於歐洲未來的規劃,參與者們均懷有強烈的熱情與期望。
海牙會議的參與者名單中不乏知名政治家與學者,像是馬塞爾·皮萊-戈拉茲(Marcel Pilet-Golaz)、艾度華·達拉迪埃(Édouard Daladier)、法蘭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等人。他們的參與不僅代表了個別國家的利益,也象徵著整個歐洲在重建與和平中的共同努力。
這些重要人士的參與,使得海牙會議成為當時歐洲政治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海牙會議不僅是一次政治聚會,它象徵著二戰後歐洲各國渴望合作與和平的意志,並為後來的歐洲共同體奠定了基礎。根據會議的結果,許多提議後來成為了政府政策的核心,推動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在這歷史性的會議背後,究竟是什麼力量推動著這些領袖們走到一起,為未來的歐洲畫出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