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7日至11日,海牙大會在荷蘭的海牙舉行,這場會議匯聚了來自歐洲各地的750名代表,以及來自加拿大和美國的觀察員。會議的組織者邓肯·桑迪斯(Duncan Sandys)和約瑟夫·雷廷格(Józef Retinger)將來自不同政治光譜的代表聚集在一起,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討論歐洲政治合作發展想法的機會。
這次大會被國際歐洲統一運動委員會主辦,後來成為歐洲運動的基礎。參加此次會議的重要政治人物包括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哈羅德·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等。
此次大會的主要議題是倡導歐洲政治、經濟和貨幣聯合的呼籲。西班牙政治家薩爾瓦多·德·馬達里亞加(Salvador de Madariaga)在會上提議成立歐洲學院,讓來自各國的大學畢業生能夠在這裡共同學習和生活,這對當時剛經歷戰爭的國家來說,意義重大。
參與此次大會的還有許多哲學家、記者、教會領袖、律師及學者等,這些參與者的多樣性也反映了當時歐洲的廣泛思想交流。會議上,與會者探討了歐洲理事會的未來結構與角色,並對於人權的保護機制提出了建議,這些建議最終形成了後來的《人權與基本自由保障公約》。
會議結束後,20日,西歐聯盟部長會議上,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的外交部長喬治·比達(Georges Bidault)提出創建歐洲議會的提案,這最終轉化成了後來的歐洲理事會。
海牙大會的結論成為法國政府政策,並逐漸轉化為歐洲政府政策。在會議期間,與會者們採納了三項決議:政治決議、經濟和社會決議,還有文化決議。政治決議反映了聯邦主義者以及更為漸進的政府間主義者之間的共同基礎,也是為了在歐洲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盟。
隨著會議的深入,與會者們對於“主權權利的共同及轉讓”這一提案達成較為一致的共識,儘管這一提案的發起者和追隨者們之間對於建立聯邦國家的理想仍存在分歧。
會議確認,成立的目標不僅是尋求經濟合作的增強,還應該文化層面的整合。
會議的影響力不可小覷,這一時期的思想交匯,為後來的歐洲一體化奠定了基石。從海牙大會開始,歐洲的未來發展已不再是個別國家的事情,而是全體歐洲人民共同追求的願景。
與會代表的多元背景,彰顯了歐洲有能力向更遠大的聯盟邁進,而海牙大會正是這一過程的里程碑。但在當前全球關係變化迅速的背景下,我們不禁要問:今天的歐洲,能否重現當年的團結與合作精神,推動更深化的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