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塑料產品的普及與使用,微塑料已成為當今環境問題的顯著成員。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和歐洲化學品管理局的定義,微塑料是指任何長度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在這其中,微塑料的源頭可追溯至多種產業,如化妝品、衣物、建築及食品包裝等,因此,理解微塑料的生成與存在,對於確保我們的環境安全至關重要。
微塑料不僅是海洋中的污染源,它們的存在還貫穿於大氣和土壤生態系統中。
微塑料可分為兩大類。首先是「初級微塑料」,這類塑料在進入環境之前就已經是小於5毫米的尺寸,常見的初級微塑料包括衣物中的微纖維、化妝品中的微珠、塑料亮片和塑料顆粒。其次,「次級微塑料」則是較大塑料產品經過自然降解後產生的,來源包括水瓶、漁網、塑料袋等。
根據相關研究,35%的海洋微塑料來源於紡織品和衣物,主要是聚酯、丙烯酸和尼龍材質衣物的磨損所致。
微塑料的存在對水生和陸地生態系統造成了顯著的污染。這些微小粒子在環境中持久存在,不易被生物代謝,極有可能被動物攝取並累積在其身體組織內。這不僅影響生物的健康,更通過食物鏈對人類的健康構成潛在風險。
微塑料在環境中的循環及其移動方式至今仍未完全了解。很多研究指出,微塑料可能會進一步降解為更小的納米塑料(nanoplastics),這類粒子的直徑小於1微米,無法被肉眼識別。納米塑料同樣被認為對環境與人類健康造成威脅,因為它們能夠穿透細胞膜,影響細胞功能。
「微塑料的存在不僅是環境的警告,它們更是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潛在危機。」
微塑料的來源繁多,除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衣物與包裝,它們還廣泛存在於建築、修繕和化妝品等行業。例えば,每次洗衣時,一件合成衣物可以釋放超過1900根微纖維,這些纖維隨著水流進入河流和海洋,成為水域污染的重要成因之一。
微塑料同樣在水瓶和嬰兒奶瓶中釋放。研究顯示,涼湯式的寶寶奶瓶可能每日釋放超過460萬個微塑料粒子,使嬰兒面臨潛在的健康風險。
面對如此棘手的問題,全球各地的政府和機構已經開始制定政策來減少微塑料的使用。例如,許多國家已經禁止在化妝品中使用微珠,並推動使用可降解材料。雖然如此,仍有相當多的化妝品含有塑料成分,這些努力尚需加強。
結尾來說,微塑料的存在是否淹沒了我們的生存環境,進而威脅我們將來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