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這一行業術語指的是任何長度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及歐洲化學品管理局的定義,微塑料已成為全球環境問題的焦點。儘管其微小的體積讓它們易於忽視,但它們的影響卻不容小覷。這些塑料顆粒的來源倍感神秘,且數量驚人,至今仍然把握不住其具體的循環模式和環境影響。
“微塑料在環境中不斷累積,且其來自各種來源,包括化妝品、服裝、建築以及食品包裝。”
微塑料的來源可分為兩大類。首要微塑料(Primary microplastics)是指進入環境之前,已有5毫米或更小的塑料塊;而次級微塑料(Secondary microplastics)則是指較大塑料物品經自然風化等過程降解後產生的微小塑料。至今,科學家已經識別出許多微塑料的來源,其中35%來自於紡織品,特別是聚酯、丙烯酸或尼龍製的衣物在清洗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微小顆粒。
“考慮到每次洗滌中可能釋放的微塑料纖維數量,對於大多數家庭而言,這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
除了衣物,微塑料還可以來自塑料容器、包裝和一次性產品等多個領域。據2017年的一項報告顯示,微塑料的存在已經威脅到海洋及陸地生態系統,其中不少由建築和裝修行業的塑料廢料引起。此外,微塑料也已被發現存在於空氣中,進一步顯示它們的滲透性。
微塑料的持久性和毒性使其成為全球環境問題的重要指標。它們不僅給海洋生物的健康造成威脅,還可能進入食物鏈,對整個生態網產生深遠影響。科學家預測,微塑料在水中與重金屬、農藥等毒性化學物質吸附並生物富集,再進一步影響食物鏈中的其他生物。
“微塑料已經成為環境中的高優先級污染物,無論是在水中,還是在空氣和土壤中,它們的影響擴至極大的範圍。”
在這個背景之下,我們擴展到一個令人擔憂的事實:隨著塑料物品分解為愈來愈小的顆粒,目前尚未解決的問題是微塑料和其衍生的納米塑料(nanoplastics)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及環境。這些納米塑料的大小小於1微米,人眼無法看見,卻容易被生物體吸收。
許多研究已經顯示,納米塑料可能穿過細胞膜並影響細胞功能。一些初步結果顯示,納米塑料可能干擾生物的內分泌系統,引起生理變化,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影響生長。對這些塑料的研究仍在繼續,但目前尚未有明確的結論證實其長期影響。
“環境中微塑料和納米塑料的存在,可能會對自然及人類健康造成潛在威脅,值得我們深思。”
面對如此複雜的問題,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可能無意中加劇這一環境危機。從穿著的衣物到日常用品,每一種商品都可能成為微塑料釋放的源頭。根據調查研究,許多流行的個護產品,甚至是嬰兒奶瓶,都可能釋放出微塑料和納米塑料。
我們不禁要問:在解決這一全球性問題的過程中,作為個體的我們又能做些什麼來減少這些無所不在的微塑料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