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是印度第二大宗教,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約14.2%的人口,約172.2萬人,認同伊斯蘭教。印度擁有世界上第三大數量的穆斯林社群,其中大多數是遜尼派伊斯蘭教徒,而什葉派約佔穆斯林總數的15%。得益於商貿發展,伊斯蘭教早在7世紀時就通過阿拉伯商人傳入印度社群,最初沿著古吉拉特和馬拉巴海岸的貿易路線傳播。隨著阿拉伯人入侵信德,伊斯蘭教在12世紀再次蔓延至旁遮普及北印度,成為印度宗教及文化的一部分。
根據傳統故事,印度的第一座清真寺是在公元624年於今日喀拉拉邦的Kodungallur建成,其建設是由最後一位Chera王朝的統治者Tajudeen Cheraman Perumal下令的,他在穆罕默德先知的生前皈依了伊斯蘭教。
大部分印度穆斯林屬於南亞各族群。儘管如此,部分穆斯林的基因流入可追溯至中東及中亞地區,但其比例相對較低。許多資料顯示,穆斯林社群內部因宗教背景的不同而發展出不同的階級結構,其中被稱為Ashrafs的群體通常也被視為擁有較高社會地位,主要因為其阿拉伯血統的認同,而Ajlafs則被認為是從印度教皈依過來的轉教者,相對地位較低。這樣的族群區分使得印度穆斯林在內部婚配上也受到嚴格遵守,促使族群內部的同質性。
阿拉伯商人與印度地方的貿易交往可追溯至古代,甚至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中東商人便已開始造訪印度的海岸。634年,首艘載著穆斯林的船隻首度出現在印度海岸,隨著阿拉伯人逐步定居與婚配,客觀上促進了當地社會的轉變及新宗教的傳入,形成了顯著的印度-阿拉伯穆斯林社群。
「阿拉伯商人的到來不僅僅是經濟交易,更是文化和信仰的交流。」
從早期的接觸來看,阿拉伯商人不僅將商品帶到印度,還促成了文化及學術上的交流。許多梵文文獻在8世紀被翻譯成阿拉伯文,這些文獻的傳播對於後來的歐洲文藝復興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隨著穆罕默德·賓·卡西姆於672年首次入侵印度次大陸,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影響力持續擴大。許多中亞游牧帝國的興起也為這一擴展提供了動力。典型的例子是迦茲尼王國,這一時期更是伊斯蘭與印度文明互動的高峰,許多著名的伊斯蘭建築物在此階段相繼出現,這豐富了印度的文化底蘊。
「在德里蘇丹國的統治下,伊斯蘭文化與印度文明形成了豐富的融合。」
在印度爭取獨立過程中,穆斯林革命者的角色不容忽視,許多詩人和作家在獨立運動中作出了貢獻,包括Titumir和Abul Kalam Azad等人。穆斯林的參與使得這一運動更加多元且融合了不同的文化與信仰。
1947年印度分裂,是一段痛苦的歷史,造成了兩國之間的深刻鴻溝與敵意。約1250萬人流離失所,數以萬計的人喪生,而這一歷史影響至今仍在兩國之間回響。
伊斯蘭教在印度的早期傳播,無疑對當地文化與社會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過程不僅是宗教的引入,更是信仰、商業及文化交融的見證。在這段悠長的歷史中,我們是否能思考出,文化的交融對於現代社會有著怎樣的啟示與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