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第三多的國家,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佔全國總人口約14.2%,即約1.72億人。大多數印度穆斯林是遜尼派,只有約15%是什葉派。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傳播可以追溯到阿拉伯海岸貿易路線,當時在古吉拉特和馬拉巴爾海岸,阿拉伯商人開始建立貿易聯繫。隨著時間的推移,伊斯蘭教不僅成為宗教信仰,還深深融入印度的文化和社會結構當中。
根據傳統,伊斯蘭教是由前來貿易的阿拉伯海員於公元630年左右首次帶入印度。
印度的穆斯林大多數來自南亞的民族群體。不過,少數印大利穆斯林可以追溯到來自中東和中亞的基因流。這些基因數量極少,顯示出這些穆斯林的社會結構受到種姓制度的影響。其中,稱為阿舍拉夫的人被認為享有較高的地位,源於外國阿拉伯血統;而阿吉拉夫則被認為是來自印度教的改信者,地位較低。
穆斯林群體在基因上的相似性與當地非穆斯林群體密切相關,僅有少量基因流來自外部的證據。
自古以來,阿拉伯與印度次大陸之間就存在貿易關係。在伊斯蘭出現之前,阿拉伯商人已經定期造訪印度的西海岸。在741年代,伊斯蘭的傳播吸引了很多原住民的加入,尤其在南印度的馬拉巴爾地區。
馬拉巴爾沿海的穆斯林宣教士在9世紀時期促成了當地國王的歸信,說明了伊斯蘭在當地的迅速擴張。
阿拉伯商人與印度人之間的交流可以追溯到伊斯蘭教創立之初,甚至在此之前。根據一些學者的敘述,阿拉伯商人不僅帶來商品,還將印度的計算系統引入了中東和歐洲。此外,許多梵語書籍的翻譯工作也是由阿拉伯學者於8世紀開始進行的。
穆罕默德·本·喀西姆是首位入侵印度次大陸的穆斯林將領,這一行動標誌著伊斯蘭教在該地區的進一步擴展。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不同的穆斯林王朝如加齊納王朝和古爾王朝相繼興起,對印度的北方平原展開了影響,而德里蘇丹國則成功地統一了北印度,將許多當地文化與伊斯蘭文化融合。
德里蘇丹國的建立標誌著印度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深度融合,並為後來的莫臥兒帝國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許多穆斯林革命者、詩人和作家在印度的獨立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的參與不僅體現了對英國統治的不滿,也展示了各個宗教與民族之間的共同抵抗精神,如馬哈茂德·哈山和阿布爾·卡拉姆·阿扎德等知名人物都積極投身於此。
1947年印度獨立運動結束後,英屬印度被分裂為現今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一歷史事件引發了大規模的流離失所和震蕩。這種分裂在當今仍然對兩國的關係造成影響,形成了難以化解的敵對情緒。
在回顧印度穆斯林的歷史與起源時,我們是否應該考慮文化與宗教交融背後的深層意義,並反思這樣的過去對今天社會的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