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ão de Ló,這款起源於葡萄牙的海綿蛋糕,以其輕盈的質地和柔嫩的口感而著稱,無疑是葡萄牙甜點的重要代表。然而,在16世紀的Pão de Ló與現今的版本卻大相逕庭,其歷史的演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當時社會文化和飲食習慣的窗口。
關於「pão de ló」這個名字,有著多種不同的解釋和爭議。有人認為「ló」可能源自舊法語單詞「lof」,意指「船的下風側」。
在古代,「pão de ló」一詞的確切來源尚不明朗,但卻為這款甜點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葡萄牙語中,「pão」意為「麵包」,而「ló」的來源則各有不同的說法,這或許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根據史料記載,在16世紀的中期,Pão de Ló的最早記錄是在葡萄牙的《曼斯克里普特》中,當時它被稱作「pãoo de llo」。與今天的海綿蛋糕不同,當時的Pão de Ló實際上是一種用磨碎杏仁製成的濃稠布丁,而非以小麥粉為主的蛋糕。
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Pão de Ló的製作方法開始發生變化。1693年,葡萄牙皇家廚師Domingos Rodrigues在其著作《Arte de Cozinha》中再次記錄了這款甜點,但他的配方仍未使用任何麵粉。這一點突顯出當時人們對於烹飪技術的探索與實驗。
直到1773年,我們才看到類似於當今Pão de Ló的配方。那時的製作過程包含了用上等小麥粉、糖、雞蛋和橙花水等材料,通過充分的打發來獲得蓬鬆的效果。
Pão de Ló的歷史演變並不僅限於葡萄牙,還受到西班牙、法國和意大利等國的影響。例如,西班牙的Bizcocho和Gâteau de Savoie等糕點都可以被視為Pão de Ló的遠親。這一時期的交流與融合使得Pão de Ló在不同國家的版本都各具特色。
「在當時的修道院中,這類傳統甜點往往富含蛋黃和糖,而小麥粉的使用則相對較少。」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款甜點逐漸被民間接受,並成為宗教慶典和社會聚會時的常見款待。特別是在復活節和聖誕節時,Pão de Ló常常被製作並分發給需要的人。
Pão de Ló在16世紀的形式及其文化背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需求和烹飪技術的發展。從一種簡單的杏仁布丁到今天多樣的海綿蛋糕,Pão de Ló的演變不僅是美食的進化,也是文化交融的見證。
隨著時間的推移,Pão de Ló的各式變化在世界各地扎根,對於甜點愛好者而言,它究竟是一道怎樣的歷史和文化傳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