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通氣或呼吸是指通過肺通氣、外部呼吸和內部呼吸來幫助身體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當個體無法自主呼吸時,稱為通氣機的設備會手動將空氣進出肺部,防止二氧化碳的積累,從而避免因低壓導致肺部塌陷。人工通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這段時間內產生了不同的方法來促進氣體的交換,包括手動方法、機械通氣和神經刺激。
肺通氣可以通過手動向肺部充氣來實現,這可以通過施救者直接吹入病人的肺部(口對口呼吸)或使用機械設備進行。口對口呼吸作為心肺復甦術(CPR)的一部分,是急救中一項重要的技能。在某些情況下,口對口也在遭受淹溺或鴉片類藥物過量的情況下單獨進行。現在,這種直接的充氣方法在大多數急救程序中主要限於醫護人員,而一般施救者則被建議在患者不呼吸的情況下進行完整的心肺復甦術。
機械通氣是機械性地協助或替代自發呼吸的一種方法。這涉及到使用通氣機,並由註冊護士、醫生、醫生助理、呼吸治療師或其他合適人員壓縮袋閥面罩。當涉及到任何透過口部(如氣管內管)或皮膚(如氣管切開管)插入的儀器時,這種機械通氣就被稱為“侵入性”。
在侵入性機械通氣中,空氣被推入氣管,而在非侵入性通氣中,則是空氣被吸入肺部。
通過電脈衝的幫助,進行橫膈膜的有節律的刺激。橫膈膜刺激是一種技術,通常用於脊髓損傷的患者,幫助他們在使用機械通氣時改善呼吸、說話及整體生活質量。隨著治療技術的進步,橫膈膜刺激可能有助於患者減少對機械通氣的依賴。
古希臘醫生蓋倫可能是第一位描述人工通氣的人,他指出:“如果你從一隻死去的動物的喉嚨裡吹氣,可以使其支氣管充氣,並看到肺部擴張到最大。”直到1773年,英國醫生威廉·霍斯開始宣傳人工通氣的力量,並在水淹後挽救生命。他對任何在合理沉浸時間內將他人救起的行為進行獎勵。在此背景下,成立了皇家人道學會,並開始研究更有效的通氣技術。
皇家人道學會使用的一些方法和設備與今天的某些方法相似,例如用木管向受害者的鼻腔內吹氣,或使用風箱加柔性管向其腸道內吹煙,以彌補其微弱的生機。
在2020年,由於2019-20冠狀病毒大流行導致的短缺,機械通氣的供應成為公共健康官員關注的中心。在疫情期間,社會對於呼吸機的依賴凸顯了呼吸支持技術的關鍵性和必要性。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醫療知識的累積,今天的通氣技術提供了更安全、更有效的呼吸支持方法,從而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然而,未來的技術進展以及疫情後的醫療體系重建仍然面臨不少挑戰。
在急救和重症護理的背景下,技術的進步不僅僅是設備的更新,還關乎職業安全、人員培訓和醫療倫理的重新評估。這引發了我們思考:未來的呼吸支持技術會如何影響患者的治療選擇及臨床護理的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