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護理(Neonatology)作為小兒科的一個子專業,專注於新生嬰兒的醫療護理,特別是那些患病或早產的嬰兒。這是一個以醫院為基地的專業,通常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單位(NICUs)進行診療。新生兒醫生的主要患者是那些因早產、低出生體重、子宮內生長受限、先天性畸形(出生缺陷)、敗血症、肺發育不全或出生窒息等原因而需要特別醫療護理的嬰兒。
雖然醫學界早在1860年代就發現了高嬰兒死亡率,但現代新生兒重症護理的進步已使嬰兒死亡率顯著下降。
19世紀中期,對新生兒的護理仍處於起步階段,由婦產科醫生主導。到了1900年代初,小兒科醫生開始更直接地參與新生兒的護理工作。1960年,Alexander Schaffer醫生首次創造了「新生兒學」這一術語。美國小兒科醫學委員會於1975年設立了新生兒學的官方專科認證。
1835年,俄國醫生Georg von Ruehl開發了由兩個金屬水槽組成的初步化保溫設備,有助於支持早產嬰兒。進一步的發展在1857年由Jean-Louis-Paul Denuce所創,他描述了自己設計的保溫器,並在醫學文獻中首次提及其在早產嬰兒護理中的效用。到1931年,A Robert Bauer博士對此設備進行了改進,使其能夠控制濕度並提供氧氣,大大提高了新生兒的存活率。
1950年代,隨著機械通氣技術的出現,新生兒護理服務迅速擴展,使得體重愈來愈輕的早產兒也能存活。1952年,麻醉師Virginia Apgar醫生開發出Apgar評分方法,用於對出生後嬰兒進行標準化評估,以指導必要的復甦步驟。1965年,耶魯-紐哈芬醫院建立了第一個專門的新生兒重症監護單位(NICU)。
美國的新生兒醫生是憑藉醫學學位(MD或DO)進行新生兒學的醫生。成為新生兒醫生的途徑通常是先接受小兒科醫學的培訓,再完成為期三年的新生兒學專科進修。在美國,大多數新生兒醫生都會獲得美國小兒科醫學委員會或美國整骨學小兒科醫學委員會的專科認證,並同時獲得新生兒-圍產醫學的認證。
英國的培訓則是在醫學院畢業後,完成為期兩年的基礎培訓,接著會進入為期八年的小兒科專科培訓。在這段時間的最後兩到三年,則專注於新生兒學的培訓。除了醫生,新生兒護理也是一個專門的護理子專業。
新生兒醫生的工作重點不在某一特定的器官系統,而是著重於需要住院治療的新生嬰兒。他們在醫院中也可能擔任一般小兒科醫生,提供健康新生嬰兒的評估與護理。一些在學術界工作的醫生,尤其是那些進行臨床和基礎科學研究的醫生,可能會在嬰兒出院後幾個月甚至幾年內跟進,以更好地評估其長期結果。
在新生方面,嬰兒正經歷許多適應外部生命的過程,而其免疫系統等生理系統尚未完全發展,這使得許多疾病在這一時期成為焦點。
根據2018年的數據,新生兒醫生的收入顯著高於一般小兒科醫生。在美國,小兒科醫生的年薪範圍在221,000至264,000美元之間,而新生兒醫生的平均薪資則約為299,000至355,000美元。早產是住院的最常見原因之一,2012年,母嬰住院佔所有嬰兒、18至44歲成年人以及醫療補助計劃的住院患者中最大的比例。
儘管如此,根據2003年至2011年的數據,母嬰住院的平均醫療成本是三類住院治療中最低的。2012年,母嬰住院的均值約為4,300美元,相較於醫療住院的8,500美元及手術住院的21,200美元,顯示出明顯的差異。
隨著全球對新生兒護理共識的日益重視,愈來愈多的合作計畫正在各地建立,例如國際新生兒聯合會、新生兒護理國際組織和全球新生兒社會等。這些組織的目標是組織與標準化新生兒護理,並協調研究工作,以期提高新生兒護理的整體質量。
從過去的高死亡率到如今的新生兒護理技術的進步,令人振奮的是,無數新生嬰兒面臨的挑戰正在被克服。然而,仍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繼續探索與解決,我們是否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實現更普及、低成本的優質新生兒護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