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豬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一種對豬隻(舊世界和新世界豬)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疾病,亦被稱為豬霍亂或豬瘟,甚至有時根據德語中的“Schweinepest”翻譯為豬瘟。其不僅造成豬隻的死亡,還被提及為潛在的生物武器。
豬瘟會引起發燒、皮膚病變、抽搐、脾梗塞,通常(尤其是在幼豬中)會在15天內導致死亡。
這種疾病具有急性和慢性兩種形式,並可能呈現從嚴重到輕微甚至不明顯的廣泛變化。在急性病例中,各年齡組的豬隻均會出現發熱、病豬聚在一起、不願進食、行為遲鈍、虛弱、結膜炎、便秘隨後出現腹瀉,以及步態不穩的臨床癥狀。臨床表現開始幾天後,耳朵、腹部和內側大腿可能會出現紫色皮膚變色。急性病例的豬隻通常在1-2週內死亡。嚴重病例的表現非常類似於非洲豬瘟。低毒性毒株的表現可能僅限於繁殖性能不佳及出生豬仔的神經缺陷,例如先天性顫抖。
少數感染的豬隻或許能存活下來並獲得免疫力,而人工免疫程序最早是由馬里昂·多塞特開發的。
這種疾病在亞洲、大部分中美洲和南美洲,以及一些歐洲和非洲地區是地方流行的。根據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的說法,豬瘟曾被認為在1966年已經根除於英國,但在2000年東英吉利亞發生了一次疫情。1978年1月31日,美國農業部部長鮑勃·伯克蘭宣布美國已經消除該疾病。
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豬瘟出現可追溯至荷蘭出口的小豬運輸,這是通過回溯性的基因分析所確定的。
其他被認為無豬瘟的地區包括澳大利亞、比利時(1998)、加拿大(1962)、愛爾蘭、新西蘭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造成豬瘟的病原體是豬瘟病毒(CSFV),這個病毒屬於黃病毒科的病毒病毒(Pestivirus)屬。CSFV與導致牛病毒性腹瀉和邊境病的反芻動物病毒非常相似。不同的CSFV毒株之間影響的變異性很大,這導致了臨床表現的廣泛差異。高致病性毒株通常與急性、明顯的疾病及高死亡率有關,其中還包括神經學徵象和皮膚內出血等。
低致病性毒株則可能導致亞急性或慢性感染,這些感染可能不易被察覺,但仍然會導致流產和死產。
在高危地區,通常會對豬隻進行血清學測試以守護豬隻的健康。由感染的母豬產下的病豬仔有助於維持該疾病在特定群體中的傳播。其他疾病徵象包括乏力、發燒、免疫抑制、慢性腹瀉和次級呼吸道感染。豬瘟的潛伏期從2天至14天,但臨床徵狀可能會在2-3週後才顯現。急性感染的動物可能在最終死亡前存活2至3個月。
根除豬瘟是一項挑戰。當前的計劃主要圍繞快速檢測、診斷和屠宰,然後可能隨之進行緊急接種。疫苗是一種重要的方法,但僅在病毒在養豬群中廣泛存在或在野生或馴化豬隻中擴散時使用。以屠殺政策為主的方案在這種情況下通常不切實際。因此,歐洲聯盟內的各個國家實施了狩獵限制,旨在限制受到感染的野豬移動,同時使用標記和緊急疫苗以抑制感染的擴散。
維持和引入感染的可能來源包括豬隻和豬肉產品的廣泛運輸,以及野豬和野生豬群中內部的豬瘟流行。不同毒株的影響模式及演化究竟如何進一步影響疾病的傳播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