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H·馬斯特斯和維珍尼亞·約翰遜這對研究團隊,自1957年至1990年代,對人類性反應的本質及性障礙的診斷和治療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此研究最初於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婦產科進行,並在1964年成立的獨立研究機構——馬斯特斯與約翰遜研究所中持續進行。他們進行的研究為理解人類性行為的生理、心理提供了第一手的數據。
馬斯特斯與約翰遜的工作打破了許多長久以來的錯誤觀念,對於性行為的理解帶來了全新的視角。
馬斯特斯與約翰遜開發的性反應四階段模型是他們研究的重要部分,這一模型詳細描述了人類的性反應循環,包括:興奮階段(初始的性激發)、平臺階段(完全激發但尚未達到高潮)、高潮和解決階段(高潮後)。他們的研究揭示,無論刺激的部位不同,生理反應是相同的,這直接挑戰了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的「陰道高潮」與「陰蒂高潮」的二元分類。
男女在高潮後的休止期各異,男性需經過一段休息期,而女性則沒有此限制,使她們能夠經歷多次高潮。
馬斯特斯與約翰遜還是第一個專注於年長者性反應的研究者。他們發現,只要健康狀況良好且伴侶有興趣,年齡並不會絕對地限制性能力。儘管年長者的性回應模式可能出現改變,例如男性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激發,而女性的陰道潤滑會減少,但他們的研究確認,許多年長者仍能在70歲及以上時感受到激發及高潮。
他們的研究為性功能障礙(如早洩、陽痿等)的快速治療奠定了基礎。與以往需經多年心理治療的低成功率相比,馬斯特斯與約翰遜提出了一種兩週的快速治療方案,且整個過程涉及的是伴侶的相互作用。
他們的治療方式不再觀察伴侶的性交行為,而是透過對話解決問題,成功率超過80%。
1968年至1977年間,馬斯特斯與約翰遜還曾運行一項將同性戀者轉化為異性戀的計畫,報告的成功率為71.6%。在社會及醫學界的背景下,這一行為受到爭議,而此種觀點目前已為社會所唾棄。
近年來,研究者們如謝爾·海特等對馬斯特斯與約翰遜的工作提出批評,認為他們未能恰當考慮文化對於性經驗的影響。海特指出,雖然馬斯特斯與約翰遜的數據顯示性交可促進高潮,但很多女性仍能在自我刺激中輕易達到高潮。除了研究方法外,他們的參與者主要是性工作者,這也可能影響了研究結果的普遍性。
馬斯特斯與約翰遜的研究不僅促進了科學界對性行為的認識,也塑造了流行文化。其中,《性之大師》這部劇集便是根據他們的研究所創作,探討了他們的個人生活及職業生涯。此劇突顯了他們在挑戰社會對性的傳統觀念中的作用。
你是否想到這些研究成果如何繼續影響當代的性教育和人們對性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