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舞是一種舞蹈表演風格,縱深發展於20世紀中葉,如今已成為全球受到正式培訓舞者所推崇的舞蹈形式之一,尤其在美國和歐洲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儘管最初受到古典舞、現代舞及爵士舞風格的啟發與影響,但當代舞逐漸融入了多種舞蹈風格的元素。根據新格羅夫音樂辭典的定義,當代舞從現代舞及後現代舞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強調創新並打破傳統形式的界限。
當代舞特徵在於多樣化的風格融合,具有古典舞的強健腿部動作及強調軀幹的現代舞之技術,自然而多變的節奏與動作經常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
1980年代,當代舞的回歸變得愈發有意義且學術化,常被描述為“跨學科”的合作表現,代表著從自發性及實驗性方法轉變為基於智力概念的編舞,像是數學結構及重複模式的應用。此時期的當代舞常引入非西方舞蹈文化的元素,例如受非洲舞影響的彎膝動作,或日本當代舞蹈“舞踏”的影響。隨著舞蹈技巧的演進,當代舞不僅探討自然運動的表現,還充分反映出豐富的文化影響和非傳統的舞台編排。
這種形態的當代舞作品不再明顯區分編舞和即興,每個過程都成為持續不斷的研究與探索,以此映射當代文化的變遷。
當代舞作品成為探索複雜主題的平台,特別是在那些難以用傳統舞動形式表達的人類存在的無形及難以捉摸之面向。
當代舞受到古典芭蕾舞和現代舞的啟發,而後現代舞則是對現代舞直接的反應。梅西·坎寧漢被認為是首位在現代舞上發展出獨立態度的編舞家。他的作品不再依賴於傳統的線性元素,而是集中於表演本身的表達性,正如抽象繪畫般,觀眾的解讀也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1953年,他創立了梅西·坎寧漢舞蹈公司,創作了超過150部作品,許多作品在國際上得到演出。
德國的“舞蹈劇場”風格進一步推動當代舞離開傳統的表演界限,強調日常生活之動作,模糊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的區分。
通常,一位編舞者負責創作決策,決定演出是抽象還是敘事形式。舞者的選擇會根據他們的技能和訓練來進行。當代舞的音樂角色與其他舞蹈類型截然不同,通常作為背景使用,強調了編舞者在服裝、舞台美學等方面的控制。這不僅影響整體作品的視覺效果,也進一步影響舞者的動作表達。
反映社會現狀的當代舞,越來越多地融入了技術元素,尤其是機器人。例如,舞蹈家兼機器人技術專家艾米·拉維爾(Amy LaViers)便在一部當代舞作品中引入手機元素,引發觀眾對於日益增加的科技依賴的思考。
機器人如何與舞蹈互動,並重新詮釋舞者的存在,是當代舞面臨的全新挑戰。
隨著科技的進步,舞蹈家和編舞者逐漸接受這種變化帶來的機會,展示了舞蹈不僅僅是表現身體的技巧,更是對當代文化的反映。未來的舞蹈會如何在技術的推動下演變,將成為每位觀眾和舞者都不可忽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