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對環境的關注上升,深海採礦的爭論也日益增多。位於太平洋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頓區(CCZ)是當前鑽探與採礦的熱點,但這片海域的環境影響卻仍然鮮有人知。雖然這些豐富的錳結核含有多種珍貴的礦物,但其採掘可能會對深海生態系統造成無法估量的破壞。本文將探討CCZ的地理特徵、採礦活動、以及所帶來的環境問題,特別是人類與自然間的微妙平衡。
克拉里昂-克利珀頓區由克拉里昂斷層和克利珀頓斷層組成,這些 geological submarine fracture zones 是太平洋地區五大主要地貌之一。這片區域的長度達到4,500英里,面積超過4,500,000平方公里,形成了豐富且多樣的生態系統。在2016年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這片海域包含大量新物種,超過一半的生物圈都是科學上全新的發現。
這些錳結核在轉型至低碳能源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國際海底管理局(ISA)已將CCZ劃分為16個採礦區,每個區域約為1,000,000平方公里,另外還有九個區域專為保護目的而劃定。這片深海區域擁有逾210億噸的錳結核,包含多種珍稀礦物,這使得深海採礦的前景充滿吸引力。然而,ISA的許可證制度及其強制性有待商榷,因為在缺乏充分環境了解的情況下,採礦活動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深遠影響。
研究顯示,許多生活在深海斷層的生物,尤其是對人類活動極為敏感的異足目生物,可能會受到採礦的重大威脅。這些生物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它們的消失將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根據一些研究,這片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極高,採礦活動可能會導致栖息地的喪失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
深海採礦可能導致長期的生態損害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崩潰。
隨著全球持續需求的增加,對這類珍貴資源的競爭也在加劇。不同的國家和企業在此展開激烈的爭奪戰,但卻很少有人深入思考這些採礦行為對環境的真正影響。非政府組織(NGO)和各國政府已呼籲對深海採礦活動實施臨時禁令,以便在充分了解潛在後果之前,保護脆弱的生物圈。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愈來愈能掌握深海之地,但這也意味著更加行動上的責任。許多未被探索的物種與生態系統蕴藏著無限的寶藏,但是否值得以採礦、更快的經濟收益為代價來改變這一切呢?
深海的神秘與美妙不僅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遺產。人類在追求進步的同時,是否能與自然建立起真正可持續的關係,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和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