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深處,克拉里昂-克利珀頓區(CCZ)因為其豐富的資源而引起了全球的關注。這片被稱為「礦業熱土」的區域,不僅擁有珍貴的錳結核,還是未來綠色能源轉型的重要來源。然而,隨著採礦計劃的加快推進,這片為人類所知的海底生態系統的未來卻 obscured 了。
克拉里昂-克利珀頓區是一個由國際海底管理局(ISA)管理的環境保護區,用於深海礦業的探勘和執行。該區域延伸約4500英里(7240公里)東西,並涵蓋約450萬平方公里(170萬平方英里)的海域。這裡的錳結核是由骨碎片或鯊魚牙齒等有機物質周圍的沉積物聚集形成,這些結核中含有重要的稀有金屬和礦物。
現今有19個採礦探勘許可證已經發放,並預計到2023年會開始商業化的採礦活動。
克拉里昂-克利珀頓區可分為四個主要的地質部分。這些部分形成了獨特的地形和生態系統,各自擁有獨特的資源和環境特徵。先前的研究發現,該區域不僅地形起伏,更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來源,超過一半的物種甚至是全新未發現的。
CCZ 擁有的錳結核不僅展示出無與倫比的資源潛力,同時也是全球對未來可再生能源途徑的關鍵。這些結核所含的稀有金屬如鉻、鎳、鉬等,為清潔能源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支持。這些金屬在電池和可持續技術的應用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科技的進步,其需求只會日益增加。
在這片深海區域中含有超過210億噸的牛頓釋放,這不僅是經濟上的黃金機會,同時也是深海生態系統的觸發點。
隨著採礦活動的推進,環境的影響成為一個重要議題。採礦活動會對當地的生態系統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對於敏感的生物如深水原生生物。根據一些研究,克拉里昂-克利珀頓區域內的多樣性對任何人為干擾都非常敏感,這使得該區域的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的風險大大增加。
並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快速恢復,特別是生活在這片區域的混合生物,任何破壞都可能長期影響其種群的生存。
隨著2023年深海採礦法規的計劃逐步實施,國際社會開始對該領域的潛在影響啟動了深入的討論。許多倡導環保的組織呼籲暫停採礦計劃,直到更多相關的環境影響資料被收集和分析。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似乎也將成為未來討論的重點。
在尋求資源的同時,我們是否能真正保護這片珍貴的深海生態系統,讓它既能成為人類未來的資源寶庫,又不會成為生態的墳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