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胞生物學的領域中,海弗里克極限(Hayflick Limit)揭示了細胞分裂的自然限制,這一概念由美國解剖學家倫納德·海弗里克(Leonard Hayflick)於1961年提出。海弗里克的研究證明,正常人類的體細胞在實驗室中最多能分裂40到60次,然後便會進入一種細胞衰老的狀態。這項發現推翻了亞歷克西斯·卡雷爾(Alexis Carrel)提出的正常細胞是不可朽的觀點,並使我們開始重新評估細胞衰老與整體生物體老化之間的關係。
「正常的人類細胞有其有限的分裂能力,這與物種的整體生理老化密切相關。」
在海弗里克的發現之前,許多科學家,包括卡雷爾,都相信脊椎動物的細胞具有無限的增殖潛力。卡雷爾曾聲稱他的實驗中,來自雞心臟的成纖維細胞在實驗室中能夠持續增殖34年,這項聲明令許多人相信細胞是「不死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科學家無法重複卡雷爾的成果,並推測這可能是由於實驗中的操作錯誤所致。
海弗里克在威斯塔實驗室工作期間,逐漸對卡雷爾的聲稱產生懷疑。他發現一些胚胎人類成纖維細胞的分裂速度減慢,進一步檢查發現這些細胞大多數都是在經過約40次增殖後出現的問題,這促使他展開了進一步的實驗。
海弗里克與保羅·穆爾赫德(Paul Moorhead)合作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以證明徹底的內部計數機制控制著細胞的分裂能力。實驗的設計是將分裂次數較多的男性細胞與分裂次數較少的女性細胞混合培養,結果顯示,在經過20次增殖後,只有女性細胞存活下來,這意味著正常細胞的分裂停止並非由於外部因素,而是內部基因的影響。
「海弗里克的研究顛覆了卡雷爾的細胞不朽說,並開創了細胞衰老研究的新局面。」
海弗里克將正常細胞的生長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主要培養,第二階段是細胞的增殖快速成長,第三階段則是衰老階段。在這一階段,細胞的增殖速率逐漸減緩,最終停止增殖。
端粒是位於染色體末端的DNA序列,與海弗里克極限直接相關。每當細胞進行分裂時,端粒的一部分DNA會無法被完整複製,導致其逐漸縮短。當端粒縮短到一定的臨界長度時,細胞便會進入衰老階段,這一過程正是海弗里克所描述的極限。至此,正常細胞的壽命被嚴格限制。
海弗里克提出,正常細胞的有限分裂能力可能對理解人類在細胞層面的老化具有重要意義。在細胞培養的情況下,觀察到的人類成纖維細胞的增殖能力遠超過在正常生理狀況下這些細胞的增殖次數,因此海弗里克的結果與整體物種的壽命存在直接相關。
「海弗里克極限的發現使我們開始重新思考細胞增殖的生物學意義,並促使我們接近解碼老化的奧秘。」
透過海弗里克的研究,我們不僅理解了細胞的有限性,更重新思考了生物老化的本質。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利用這一理論促進醫學進步,尤其是在抗衰老和癌症治療上的應用,無疑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