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研究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關鍵的發現推翻了人們的傳統觀念。20世紀60年代,隨著美國解剖學家萊昂納德·海弗利克(Leonard Hayflick)發現細胞分裂的極限——海弗利克極限(Hayflick limit),科學界對於細胞壽命的理解發生了巨變。然而,在此之前,法國外科醫生亞歷克斯·卡雷爾(Alexis Carrel)的研究卻宣稱細胞是永生的,這樣的結論到現在仍引起爭議。為何後來的科學家無法重複卡雷爾的實驗結果?這背後究竟藏著什麼秘密呢?
卡雷爾的研究充滿了神秘感,他曾聲稱自己可以在培養環境中持續培養來自雞心臟的纖維母細胞,甚至達到了34年的壽命。
而這一主張在海弗利克的實驗中受到了挑戰,他的實驗表明人類正常的胎兒細胞在培養過程中分裂次數僅限於40到60次,之後將進入衰老階段。這一發現不僅否定了卡雷爾的理論,也表明了細胞衰老與整個生物體的衰老有著密切的關聯。他認為,所有的細胞移植到組織培養中都是不朽的,細胞分裂停止的原因僅僅是由於培養技術的不完善。
海弗利克對卡雷爾的主張感到懷疑之後,他開始對自己所觀察到的細胞行為進行深入研究。他發現,在培養的過程中,某些細胞在大約40次的分裂後會呈現出不尋常的特徵,分裂速度明顯減慢。
通過與保羅·穆爾黑德(Paul Moorhead)合作,他們發現混合培養中的細胞分裂行為提供了確鑿的證據,證明了細胞分裂停止是由一個內部計算機制所控制的。他排除了可能的污染、培養條件不良和未知的實驗誤差等因素,並設計了一個完整的實驗來驗證細胞衰老的內部機制。
儘管卡雷爾的實驗受到極大關注,但後續的科學家們卻始終無法重複他的結果。這背後有多種可能的原因。一種觀點認為卡雷爾的細胞培養可能不以通常方式進行,
此外,還有學者提出卡雷爾所用的細胞可能處於較年輕的狀態,若能與促進端粒酶活化的養分結合,將能延緩衰老過程,甚至逆轉衰老,而這點則未曾受到足夠重视。例如,他可能再加入了雞胚幹細胞以提供必需的養分,實際上不斷培養著新的細胞,而非原有細胞的無限增殖。
端粒是位於染色體兩端的一段DNA序列,對於細胞分裂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每次細胞分裂時,端粒的長度會逐漸縮短。海弗利克首次指出,正常細胞的分裂能力與端粒的長度有著明顯的關聯,當端粒縮短到臨界值時,細胞便會進入衰老階段。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海弗利克能夠驗證正常細胞是有生命限度的,而癌細胞則顯示出不朽的特性。癌細胞之所以能夠無限增殖,是因為它們表達了一種名為端粒酶(telomerase)的酶,該酶可以延長端粒,從而防止細胞衰老。
海弗利克的發現帶來了對於人類衰老過程的新理解。他認為,細胞的有限分裂能力與整體生物體的衰老有著密切的關聯。許多研究發現,人體非幹細胞的分裂次數遠低於在實驗室中觀察到的細胞分裂次數。這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類在衰老過程中對細胞分裂的需求,以及這些生物機制如何在不同體細胞中表現出來。
海弗利克的發現不僅改變了生物學界對於細胞壽命的理解,還促進了對老化機制的深入研究。隨著科學的進步,對於細胞、癌症及衰老的認知將持續演變。我們是否會在未來找到延緩衰老的解決方案,還是這僅僅是一個亙古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