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童年創傷中的真相:為什麼早期經歷如此影響心理健康?

在心理健康的領域,童年創傷被廣泛認為是許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其中,解離性身份障礙(DID)更是一個引起極大爭議的主題。DID,又稱多重人格障礙,常見於有過極端創傷經歷的人群,其特徵是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獨特人格狀態,伴隨著無法解釋的記憶缺失。

研究顯示,90%患有解離性身份障礙的人曾經遭受多種形式的童年虐待,這其中包括性侵、暴力、忽視等。

這一障礙通常在5到10歲之間開始出現,並且大多數人回顧其童年會提到遭遇創傷事件。根據DSM-5-TR(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早期的創傷經歷,特別是6歲之前的虐待和忽視,將顯著提高個體發展成DID的風險。

主要的研究模型指出,DID是童年創傷的最嚴重形式,涉及到發展性創傷、社會文化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的複雜互動。

儘管DID的發病機率在一般人口中為1.1%-1.5%,而在精神病院的入院病人中可高達3.9%,但是,這個障礙卻經常被誤解和忽視。許多臨床研究表明,該障礙在女性中的診斷率是男性的6-9倍,而在兒科環境中,男女比例幾乎為1:1。

一些專家指出,DID患者的身份數量在過去幾十年中顯著增加,從平均兩或三個上升到約16個身份,但這可能反映了精神科社區對於多重身份的接受程度提高,而非實際身份的增加。

此外,DID患者經常伴隨多種合併症,包括創傷後壓力障礙(PTSD)、焦慮症、抑鬱症等。據報導,約70-75%的DID患者會有自殺企圖,而這些情況往往與未解決的創傷經歷有關。

對於DID的成因,目前存在著兩個主要的競爭理論。其一是創傷相關的模型,認為童年創傷和家庭環境的不穩定是DID的主要促發因素;其二是社會文化模型,則認為該障礙的發展可能與文化記憶和治療過程中的引導有關。

專家張指出,除了由於早期經歷造成的心理影響外,個體在進行心理治療過程中也可能因為建構身份而展現出多重人格的特徵。

解離性身份障礙的形成往往與早期的創傷經歷密不可分。不僅如此,所有的解離性經驗中是否存在共同性、不同病因的導致等問題,仍然是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研究中亟待解決的課題。究竟童年創傷對成人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否能夠根本性地改變一個人的生活?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Trending Knowledge

解離性身份障礙的誕生:文化和社會影響如何塑造這個診斷?
解離性身份障礙(DID)這一名詞,曾經被稱為多重人格障礙(MPD),在臨床心理學上具爭議性。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這種障礙的特徵是至少存在兩個及以上明顯且持久的人格狀態,並伴隨著超出正常忘記程度的記憶空白。此障礙通常伴隨著童年創傷,尤其是5至6歲之前的經歷,這使得某些人更易於發展出DID。一項研究指出,90%的DID患者報告了兒童時期接受多種虐待的經歷。 <
人格的分裂:究竟有多少種不同的自我存在於一個人身上?
人格的分裂,即解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曾經被稱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MPD)。這一病症常常伴隨著爭議,卻也引發了對人類自我本質的深刻思考。根據最新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以及其他醫學手冊,解離性身份障礙的特徵在於至少存在兩種獨特且相對持久的人格狀態,而這些人格之間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