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這個在最近幾十年日益受到重視的領域,致力於探索人類在做出經濟決策時的心理因素,包括認知、行為與情感等。這些因素經常使得個體與機構的決策與傳統經濟學理論所預測的行為有所偏離。為何行為經濟學如此蓬勃發展?背後又隱藏著哪些歷史與理論的轉變?
在18世紀,亞當·史密斯等經濟學家的研究中,已開始探討個體的經濟行為如何受到心理元素的影響。儘管當時心理學尚未成為獨立的學科,該領域的早期經濟學家如杰瑞米·邊沁及弗朗西斯·艾吉沃斯等,已經將心理學的概念應用於經濟學中。
然而,20世紀初,隨著經濟學界逐漸放棄對心理學的依賴,經濟學的純粹實證主義興起,心理學的貢獻被視為在預測人類行為方面缺乏可靠性。這使得經濟學對人類行為的理解,往往僅是基於「理性自利」的假設,也就是所謂的“經濟人”模型。
行為經濟學的興起受到認知革命影響,心理學家如丹尼爾·卡內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等將心理學的洞見引入經濟學,對傳統的理性選擇理論提出挑戰。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行為經濟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逐漸成形。丹尼爾·卡內曼與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前瞻性研究,特別是在1979年他們發表的《前景理論》,為行為經濟學奠定了基礎。該研究揭示了人類在風險下的決策行為如何受到情感的強烈影響,即損失厭惡的現象。
這一理論提出了人們對於損失與收益的不同看法,並引入了心理學原則,例如對參考點的依賴性,使得經濟學的模型更加貼近現實。
行為經濟學不僅關注人類的理性決策,還深入探討人類在缺乏完美資訊和認知資源不足時的行為模式。
邊界理性是由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概念,指出個體在做決策時,總會受到認知限制與時間壓力的制約。這使得人們傾向於採取簡化的策略來尋求解決方案,而不是尋求最優解。行為經濟學家致力於探討這些短路決策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相對於過去對理性經濟人的理論假設,前景理論強調實際決策中的心理因素,尤其是在不確定情境下的影響。這種新型的思考方式隨著心理學的發展而變得更加重要。
助推理論由理查德·塞勒和卡斯·桑斯坦於2008年提出,旨在研究如何通過設計選擇環境來影響個體的選擇,而不對選擇進行強制。這一理論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從公共政策到商業管理都開始融合這一思路。
助推理論的主要原則在於透過簡單且低成本的方式來引導行為。例如,在超市將健康食物擺放在顧客眼前,以促使更健康的選擇,而非單單依賴顧客的自我控制。
“助推”不是限制選擇,而是在環境中進行微調,以使得人們能夠基於最有利的選擇來進行決策。
行為經濟學的突破使得這一領域迅速融入了許多不同行業,例如醫療、財政以及消費者行為。在這些場域中,心理學的洞見不斷地被運用於設計更有效的政策及商業策略。然而,助推理論和行為經濟學本身也面臨眾多批評,尤其是在道德和自由意志的討論中。
批評者質疑,助推措施是否實際上會減少個體的自主性,或是是否會滋生潛在的操控風險。即使如此,行為經濟學對於理解和改善人類決策過程的貢獻已無庸置疑。
隨著行為經濟學的發展,心理學與經濟學的交織愈發顯著,讓人們重新思考與經濟行為相關的各種因素。這一新興領域不僅挑戰了傳統的經濟學假設,也為我們提供了理解經濟行為的新視角。未來,行為經濟學將如何進一步塑造我們的經濟觀念與政策設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