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tor V Leiden是一種重要的血液凝固基因變異,這一變異讓許多人在無意間成為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它源自1994年在荷蘭萊頓市的首次發現,當時研究人員 Rogier Maria Bertina 和 Pieter Hendrik Reitsma 在探索血栓形成的機制時,意外識別了這種突變,從而揭開了人類遺傳學中一個重要的新篇章。
這種突變的主要作用在於影響凝血因子 V 的功能,使人體對血栓形成的抵抗力量大大減少。正常情況下,抗凝血蛋白C能有效地切割和去除活化的凝血因子V,從而阻止血栓的形成。然而,因為Factor V Leiden 突變,蛋白C無法正常結合並切割因子 V,這樣就導致了血液過度凝固的情況。
「Factor V Leiden是最常見的遺傳性高凝狀況,在歐洲裔人群中尤為明顯。」
當我們回顧Factor V Leiden的歷史,可以看到這一變異的影響是深遠的。研究顯示,這種變異在北美的歐裔人群中約有5%的發病率。在所有因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或肺栓塞(PE)而就醫的病人中,近30%的人檢測出有這一基因變異。
Factor V Leiden的症狀因人而異。有些具有F5基因的人可能一生都不會面臨血栓形成的問題,而其他人則可能在30歲之前就出現反覆的血栓。這種變異的變化性受到多因素影響,包括擁有的F5基因突變數量,其他與血液凝固相關的基因變化,以及外部風險因素如手術、避孕藥的使用和懷孕等。
「具有Factor V Leiden的人群,如果在懷孕期間使用避孕藥,發生DVT或PE的風險高達35倍。」
為了診斷Factor V Leiden,醫療專業人員會考慮患者的家族史和年齡因素,特別是45歲以下的白人患者。診斷通常透過血液檢測來進行,包括對活化蛋白C功能進行的實驗。這其中,利用毒蛇毒素等方法可有效檢測出基因突變及其影響。
儘管目前尚無根治方案,但針對血栓並發症的預防和治療措施已經部署到位。對於具有雜合突變的Factor V Leiden患者,通常不會常規使用抗凝血劑,但在發生血栓事件時會使用相關抗凝治療。特別是重大手術或其他高風險情況下,臨時使用抗凝劑是必要的。
從流行病學的數據來看,Factor V Leiden在歐洲族裔人群中的流行程度顯著高於其他群體。研究表明,這一基因變異在存在顯著歐洲混合的族群中也顯示出相關性,而在其他基因較遠的非歐洲族群中則非常罕見。
「雖然僅有1%的人擁有兩份突變基因,但這些患者的臨床情況通常較為嚴重。」
對於女性患者來說,Factor V Leiden可能對妊娠期間的健康產生影響,包括增加血栓風險,並可能導致妊娠相關並發症的發生。在這個背景下,許多帶有該基因變異的婦女在妊娠期間的經歷各異,從無病到反覆發生相關問題,這顯示了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復雜性。
自1994年以來,Factor V Leiden的發現不僅為血液學提供了新的見解,也推動了對抗凝血機制的深入研究。這使研究人員能夠更好地理解和管理這種突變對個體健康的潛在影響,而這一切的背後無疑涉及到許多尚未揭示的知識。隨著科研的持續深入,未來我們是否能夠找到更有效的管理方法,並最終解決這一遺傳性疾病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