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氣候變化包含全球暖化——全球平均溫度的持續上升,以及其對地球氣候系統的更廣泛影響。氣候變化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也包括地球氣候歷史上先前的長期變化。如今,全球氣溫上升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驅動,特別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燃燒。化石燃料的使用、森林砍伐及某些農業和工業實踐釋放出溫室氣體。這些氣體吸收地球在陽光照射後輻射的熱量,使下層大氣變暖。
自工業時代以來,二氧化碳的濃度已上升約50%,達到數百萬年來未曾見過的水平。
全球變暖對環境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沙漠擴張,同時熱浪和野火的發生頻率也在增加。北極地區的加強暖化促進了永久凍土的融化、冰川的退卻和海冰的減少。更高的氣溫導致更劇烈的風暴、乾旱及其他氣候極端事件。山區、珊瑚礁與北極的快速環境變化迫使許多物種遷移或走向絕種。即使未來的暖化減少努力取得成功,一些影響仍將持續幾個世紀。
氣候變化的威脅包括更頻繁的洪水、極端高溫、食物和水資源的稀缺、疾病擴散和經濟損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氣候變化被視為21世紀全球健康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沒有行動限制暖化,社會和生態系統將面臨更加嚴重的風險,而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如洪水控制措施或抗旱作物,雖能部分降低風險,但某些適應的限制已經出現。
更不幸的是,貧困社區對全球排放負擔的貢獻微乎其微,但其適應能力最低且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進入21世紀的頭幾年,氣候變化的影響已顯而易見,而根據歷史數據顯示,2024年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溫度達到了+1.60 °C (2.88 °F)。即使在《巴黎協定》下,各國共同承諾將升溫“控制在2 °C以下”,根據當前承諾,全球暖化仍將在本世紀末達到約2.8 °C (5.0 °F)。
要將暖化限制在1.5 °C,則需要到2030年把排放減半,到2050年達成零排放。人類需逐步淘汰化石燃料,透過節能及轉向不會產生重大碳污染的能源來源,如風能、太陽能、水能和核能。以清潔方式發電的電力可以替代化石燃料用於運輸、取暖和工業過程。此外,碳也可以通過增加森林覆蓋面和採用碳固存的農耕方法來從大氣中去除。
在1980年代,間接的氣候修正(inadvertent climate modification)這一術語用以指代人類對氣候的影響,隨後,全球暖化和氣候變化一詞變得更加流行。
簡而言之,氣候変化的步伐與人類活動密不可分,任何延遲行动都将使未来的改变愈发难以逆转。那麼,我們是否會認真對待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並采取行動來改變這一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