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圖是一種用於將信息視覺化組織成層次結構的圖示,展示了整體各部分之間的關係。通常,心智圖是基於一個單一概念,繪製在一張空白頁的中央,然後將與之相關的想法的表現形式,如圖像、單詞和部分單詞附加上去。主要想法直接連接到中心概念,其他想法則從這些主要想法分支而出。心智圖也可以手繪,無論是在講座、會議或計劃期間作為“筆記”,還是在有更多時間的情況下製作高品質的圖像。心智圖被視為一種蜘蛛圖。
雖然“心智圖”這個術語首次由英國的流行心理學作家和電視名人Tony Buzan普及,但使用視覺“映射”信息的圖示方法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這些圖像方法記錄知識並建模系統,並在學習、頭腦風暴、記憶、視覺思維和問題解決中都有悠久的歷史,受到教育者、工程師、心理學家和其他相關領域的廣泛使用。
一些最早的這類圖形記錄是由3世紀著名思想家波菲利(Porphyry of Tyros)開發的,他將亞里士多德的概念類別進行了圖形化的可視化。
哲學家拉蒙·柳利(Ramon Llull)也使用這樣的技術來進行思考。
Buzan的特定方法以及“心智圖”術語的引入始於他1974年主持的BBC電視系列節目《用你的頭》(Use Your Head)。在這個節目及其配套書籍中,Buzan推廣了一種放射狀的樹形圖,並以多彩輻射的樹狀結構圖示關鍵字。
心智圖與概念圖的區別在於,心智圖基於放射標題(樹狀結構)來表示與中心概念的關係,而概念圖則可以是更多自由形式,基於概念之間的多樣化聯繫。另外,概念圖通常在節點之間的連結上有文字標籤。然而,這兩者均可作為個人知識庫系統的一部分。
心智圖依賴於助記聯想的任意性來幫助人們組織信息與記憶,這與建模圖(例如UML圖)不同,後者使用精確標準化的圖形化象徵來輔助系統設計。
Cunningham(2005)進行了一項用戶研究,80%的學生認為“心智圖幫助他們理解科學中的概念和想法”。其他研究也報告了心智圖使用的一些主觀正面影響。然而,對其有效性的正面看法在藝術與設計學生中更加明顯,相較於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學生,分別為62.5%和34%同意他們能夠通過心智圖更好地理解概念。
Farrand、Hussain和Hennessy(2002)發現,與他們喜歡的學習方法相比,對本科生的記憶召回有有限但顯著的影響,以600詞文本為例,心智圖組的提高達到10%的基準,而喜好方法則為6%的提高。
Joeran Beel和Stefan Langer對心智圖的內容進行了綜合分析,發現平均用戶僅創建幾個心智圖(平均2.7個),而平均心智圖相對較小(31個節點),每個節點包含大約三個詞(中位數)。該研究還顯示,不同的心智圖應用(Docear與MindMeister)之間在用戶創建心智圖的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
心智圖軟件可以用來組織大量信息,結合空間組織、動態層次結構和節點摺疊。軟件包可以擴展心智圖的概念,讓個人能夠映射的信息超過單純的想法與觀念,包括計算機和互聯網上的電子表格、文檔、網站、圖像和視頻。已有建議指出,心智圖可以使學習/學習效率提高高達15%,相較於傳統的筆記方式。
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心智圖已經從古代哲學家的想法逐漸演變為現代學習和知識管理的重要工具。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心智圖的應用愈發廣泛,這是否預示著人類在知識管理上將邁向更高的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