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圖是一種用於將資訊視覺化組織的圖示,它展示了整體各部分之間的層次關係。這種方法通常基於一個單一概念,並置於空白頁面正中央,並向周圍延展出相關的想法圖像、單詞和字詞。主要的想法會直接連接到中央概念,而其他想法則從這些主要想法延伸出來。心智圖可以手繪,常見於講座、會議或計劃階段的「筆記」,也可以在有足夠時間的情況下製作出更高質量的圖像。心智圖被認為是一種蜘蛛圖。
雖然「心智圖」這個術語是由英國流行心理學作者暨電視名人Tony Buzan首次普及的,但使用以圖形「映射」資訊的分支和放射狀圖形的方法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之前。這些圖像化的方法紀錄知識並模擬系統,且在學習、頭腦風暴、記憶、視覺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著悠久的歷史。早期的一些圖形記錄例子由3世紀的哲學家Porphyry of Tyros開發,他以圖形化的形式展示了亞里士多德的概念分類。此外,哲學家Ramon Llull(1235–1315)也使用過類似的技術。Buzan的具體方法,以及「心智圖」這個術語的引入,是從他於1974年主持的BBC電視系列節目《Use Your Head》開始的。在這檔節目及隨後的書籍中,Buzan推廣了他的放射狀樹狀圖概念,並以色彩繽紛的樹狀結構來描繪關鍵字。
心智圖與概念圖的不同在於,心智圖基於一種放射式的層級結構,彰顯了與中央概念的關係,而概念圖則可以更加自由地呈現,基於不同概念之間的多樣化連結模式。此外,概念圖通常在節點之間的鏈接上有文字標籤。不過這兩者都可以成為更大個人知識基礎系統的一部分。
心智圖訴諸於助人之記憶組織的一種任意性,而圖形建模圖(例如UML圖)的使用則是透過明確標準化的圖示來結構化元素,以幫助系統的設計。
Cunningham在2005年進行了一項用戶研究,結果顯示80%的學生認為「心智圖幫助他們理解科學中的概念和想法」。其他研究也報告了心智圖使用的一些主觀正面效果。然而,對其有效性的積極評價在藝術和設計學科的學生中更為顯著,62.5%的人認同相較於計算機或資訊技術學生的34%,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
Farrand、Hussain和Hennessy的研究發現,蜘蛛圖(類似於概念圖)對大學生的記憶回憶有有限但顯著的影響。
Joeran Beel和Stefan Langer對心智圖的內容進行了全面分析。他們分析了19,379個心智圖,來自11,179個使用SciPlore MindMapping(現為Docear)和MindMeister的用戶。研究發現,平均用戶只創建少數心智圖,平均每個心智圖較小,只有31個節點,每個節點約包含三個單詞。然而,存在例外情況。一個用戶創建了超過200個心智圖,最大的心智圖擁有超過50,000個節點,而最大的節點包含約7,500個單詞。
目前已有一些嘗試嘗試自動創建心智圖。Brucks和Schommer能從完整的文本流中自動生成心智圖。Rothenberger等人提取了文本的主要故事並將其呈現為心智圖。此外,還有一項專利申請關於自動創建心智圖中的子主題。
心智圖軟體可以用來組織大量資訊,結合空間組織、動態層級結構和節點摺疊功能。軟體包可以擴展心智圖的概念,允許個人將資訊、電子表格、文件、互聯網網站、圖像和視頻等組合在一起。曾有建議指出,心智圖或許能在學習和研究效率上提升高達15%,相較於傳統的筆記方式。
以下各種心智圖示例展示了心智圖的多樣風格,從手繪到電腦生成圖,從以文字為主到大量插圖。儘管風格各異,但所有示例都共享一種階層結構,將子主題分層連接到主要主題上。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知識環境中,心智圖的應用不斷創新。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學習方式將隨著這些視覺化工具的發展而根本改變呢?